唐文儀博士
唐文儀博士

骨關節病或因腎氣不足

發佈時間: 2019/12/30

骨關節病或因腎氣不足

「醫師,我近來經常周身骨痛,點算好?」一位中年男士來到筆者的診療室,談及他的骨關節痛如何影響日常起居生活。筆者為他把脈,查問他現有的症狀,發現他有腎氣不足的問題。

腎與骨關節痛有密切關係,《內經》提到「腎生骨髓」、「腎不生則髓不能滿」,說明腎有助促進骨髓的生長。骨內有骨髓,骨的構成有賴骨髓的充養,而骨髓又由腎中精氣所化而生,換言之,骨骼的生長發育都是腎精的結果。只要腎氣充足,骨便能得到充分的營養而堅固,四肢有力;如腎氣不足,骨髓減弱,會出現骨痠軟乏力,或容易骨質疏鬆,風、寒、濕等邪氣乘虛而入。

在中醫學上,「腎主骨」、「腎主冬」,冬天面對骨關節痛,養腎補腎是很重要的,例如晚餐的主食中加入黑豆或堅果,作為預防手段。當然,如病人的骨痛問題未有改善,可通過中醫的舒筋活絡手法,在特定的穴位及部位進行治療,以達到舒筋通絡、理筋止痛的療效。

其實人能夠做到不同動作,主要依靠骨關節的活動,骨骼之間是軟軟的骨間盤,骨間盤入面是液體,當骨關節活動時骨間盤會受到摩擦。通過日常飲食攝取營養,骨間盤便可得到持續的補充,如不注意飲食,骨間盤會變薄,由液體變成固體,一般稱此情況為鈣化,骨關節痛便是由此而來。

每逢冬季,骨關節病患者的關節疼痛容易加重。寒冷天氣使血管收縮,戶外活動量減少,筋骨缺乏舒展,血液循環減低,肌肉和韌帶的柔韌度變差,容易引發骨關節痛,所以冬季是骨發病的高峰季節。冬天必須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因為寒邪入侵身體有損陽氣及使氣血失調,阻礙了經絡的運行,令關節疼痛更加劇烈。(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唐文儀博士 註冊中醫師
欄名: 中醫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