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致敏原治焦慮症

發佈時間: 2019/12/30

減致敏原治焦慮症

天真的孩子看到天上的雲,總會感到異常興奮,可是為甚麼長大後人對外在環境的敏感度似乎愈來愈低,甚至變得麻木呢?在心理學上,減敏作用類似麻木,是一種心理療法,最早由心理學家Joseph Wolpe提出,主要用以治療患者對事物的恐懼與焦慮症狀。這種治療方法,讓個體反覆接觸引起他們情緒反應的「致敏原」,從而減低他們對該事物的負面反應。

減敏作用分幾個類型,比如系統性減敏作用的具體操作過程,就是讓患者先徹底放鬆,然後從低至高的程度向他逐級展示「致敏原」。當患者能夠在第一件刺激物出現後重新達到放鬆狀態,再向其展示更強的刺激。循序漸進的刺激,有助患者克服恐懼。

隨着科技進步,現時心理學家亦會將這種療法和VR技術結合。例如通過VR如幻似真的畫面,逐步幫助對蜘蛛極度恐懼的人走出恐懼的威脅。

為甚麼人們會對曾經引起自己強烈情緒反應的事物,逐漸變得麻木?心理學家曾經就人們對於新聞、媒體上接觸的暴力加以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初次接觸暴力畫面的新聞資訊時,可能會產生許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厭惡反應,例如心跳加速和感到恐懼等,但經過長時間接觸,他們在情感和認知上對暴力會變得麻木。

麻木未必是壞事,但不要讓習慣和適應力磨掉我們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新鮮感。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黃仲遠、李秋婷 港台節目《捉心理》,逢周日晚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一台播出。
欄名: 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