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救我?不如自救?

發佈時間: 2020/01/06

誰救我?不如自救?

心理和身體的健康對我們都重要。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指出,良好的精神健康意味着每個人都能夠實現自我,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而且有效率地工作。然而,在香港似乎要擁有健康的心靈並不易。根據一項2018年的調查,超過9成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內曾出現一定程度的精神困擾,甚至對日常生活構成影響。

這種抑鬱症狀在社會出現大型運動後更明顯。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愛+人」研究團隊,從一項2009至2019年的調查發現,全港抑鬱症患病率在不同年齡組別及性別都持續增加,特別在重大社會事件後升幅就更大。

從個人層面而言,反映香港市民的無助感非常強烈。從社會層面而言,個人的負面情緒其實具有傳染性。個人的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令社會蔓延着一種絕望感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稱為溢出效應。隨着負面情緒籠罩社會,集體精神狀態亦會受到影響。而集體精神狀態受到干擾,有時也是因為習得無助感而導致出現抑鬱症。

面對輕微抑鬱症狀應如何自救?首先要多向身邊人傾訴自己的感受。即使面對無力感,也要維持正常生活,安排戶外活動及多做運動。可行的話,也可以放下工作數天,透過冥想、瑜伽或按摩鬆弛一下。

假如情緒問題持續,而且維持一段長時間的話,便應盡快向專家或社工求助。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黃仲遠、李秋婷 港台節目《捉心理》,逢周日晚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一台播出。
欄名: 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