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紹榮
謝紹榮

過度量寬 易引發滯脹

發佈時間: 2020/02/12

過度量寬 易引發滯脹

中國國家統計局於周一公布中國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由上個月4.5%跳升至5.4%,創下自2011年9月以來新高,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0.6%,非食品價格上漲1.6%。雖然數據如此駭人,但香港股民卻好像充耳不聞,只關心人民銀行會否宣布降準挽救經濟。

香港股民多數都熱衷於短綫炒賣股票,也許如此,每當他們聽聞政府即將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以對抗經濟衰退,便會喜上眉梢,並憧憬「放水」措施如何推高股票價格。至於實質經濟因素如何轉變,大多拋諸腦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政府偶爾「灌水」刺激經濟,造就低息借貸環境,當然對各行各業有利,惟現今各國每當面對經濟難題,便傾向以量寬手段解決,實非長治久安之計。假如一個政府只懂不斷大水漫灌,而沒有進行相應的實質經濟改革,最終便可能導致經濟出現「滯脹」(Stagflation)。

在宏觀經濟學中,滯脹是指經濟處於停滯甚至衰退狀況,而失業率和通脹率則持續上升的經濟現象。一般而言,造成滯脹主因有二︰一,經濟產能被負面供給震盪而減少,例如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造成的滯脹現象;二,中央銀行容許貨幣供應過度增長來對抗經濟衰退,結果鈔票氾濫,但無助經濟增長。

至於投資者在滯脹情況下,應如何部署投資策略呢?就此,筆者認為實質資產如貴金屬在滯脹期間最為保值,其次便是增持海外資產或全球公認的硬貨幣來分散風險,較為穩妥。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謝紹榮 跨國保險集團前亞洲區投資管理總監 本專欄推廣個人財務教育
欄名: 錢以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