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簡明世界史#盲從附和#偏見

發佈時間: 2020/02/19

簡明世界史#盲從附和#偏見

朋友傳來一則溫哥華傳聞,回了一句:「這也是一種種族歧視,我們的敵人不是中國人,而是病毒。」

網上流傳太多疑真疑假的信息,卻被人無限轉傳。當一個社會的文化,不懂得冷靜去檢視自己的偏見,又不習慣認錯悔改,那麼社會的撕裂與對立又如何能避免?

之前介紹過一本李嘉誠先生專文推薦的《簡明世界史》,另一篇專文推薦則由台灣國立陽明大學教授花亦芬所寫,這篇專文於2004年寫的幾句話,即使放眼今天,也極具啟發性。「我們社會……許多人都只願相信自己所『願意』相信的。不少人經常不自覺地、任意放縱自己的偏見……完全失去自我反省、自我警醒的節制。」

作者Gombrich在面對此書非常成功、並在1985年重新出版時,展現了學者的風範。他在書末後記裏說自己在50年前,輕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與奧地利的失利,是敵人的騙局與善於宣傳相關,因而偏離歷史學家應該嚴謹求證史實的基本立場,感到羞愧。此外,他又對當年認為德語區文化是高層次的精神文明,從而低估了人的盲從與激情,最終被煽動成納粹對猶太人毫無理性的屠殺與迫害。他承認自己年輕時對人性的認識實在不足。

這也正是美國文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其名著《湖濱散記》說︰「我要求每個作者,或早或晚,都要對他自己本人的生活作單純而誠實的記載,而不只是寫他所聽到的別人生活故事。」

若社會有愈來愈多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過往,也願意誠實面對自己走過的路、做過的事、寫過的書,即使我們正處於一個轉型、有着許多不安情緒的世代,但終究還是有機會,可以慢慢凝聚出共同的愛與關懷;而且也在此之上,將社會塑造為人文價值的追求高於政治權力爭鬥,以及經濟利益爭奪的優質公民社會。

如Gombrich所說︰「小孩他日會長大成人,他們也必須從歷史中學習,知道煽動和不允許人有異議,多麼容易讓人失去理性和人性。」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