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人的一生#10,000小時

發佈時間: 2020/04/20

人的一生#10,000小時

「你不是學攝影嗎?怎麼又學起篆刻和書法來?」問朋友。他說若要拍攝一張霧鎖元龍梯田相片可能要花上一個星期,但太太沒興趣攝影。他不想太太沒完沒了的在酒店等他,於是改學書法篆刻。

許多人進入退休前後,都會開始學習和培養自己的興趣,畫畫、攝影、運動和旅遊,甚至學起烹飪來。這些既可以是生活情趣,亦可以消磨時間。喜歡讀書、思考歷史的來龍去脈;喜歡旅遊、想像文化的發展軌迹。這是興趣,多年來也是一樣,我沒有時間再去培養另一個志趣了。

Malcolm Gladwell在《Outliers》一書引述認知心理學家K. Anders Ericsson等人在90年代初期,於柏林一頂級音樂學院進行的研究。他們把所有主修小提琴的學生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明日之星」,也就是將來有望成為揚名國際的小提琴家;第二組則是資質還算不錯,或可成為職業音樂家;至於第三組則難以成為職業音樂家,日後頂多只能在學校擔任音樂老師。

研究人員問每個學生同樣的問題︰「打從你開始接觸小提琴的第一天起,至今總共練習了多少個小時?」

這三組學生開始學琴的年紀都差不多,全部都是在五歲左右開始。在頭幾年,每個人練習的時數大概都是每個星期兩、三小時。到了八歲,真正的差距開始出現了,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者,練習的時間要比其他學琴的孩子來得長。九歲時,每周練六小時;到了11歲,每周練八小時;14歲的時候,每周練16個小時;到了20歲,如果還在努力練習,且以職業音樂家為志向,每周的練習時數則超過30個小時。在20歲左右,這些「明日之星」每個人總計已練習了10,000個小時。

相形之下,還算不錯的那組,練琴時數總計是8,000個小時;至於那些未來只能當音樂老師的,練琴的時間總計約4,000多個小時。

心理學家接下來又比較業餘鋼琴家和職業鋼琴家,結果發現情況相若。業餘的在小時候一星期練琴時間從未超過三個小時。到了20歲,練琴總時數不過是2,000個小時。至於職業鋼琴家,練琴時數則逐年增加,到了20歲,也像那些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明日之星」,練琴時數總計突破10,000小時。

成就是才能加上準備的結果。問題是,心理學家所研究天才型人物的生涯,發現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似乎是準備,而非才能。

人的一生,還有多少個10,000小時?(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