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與無私

發佈時間: 2020/04/27

自私與無私

人的腦部結構非常複雜,而研究大腦構造的細節,也能找出非常自私和無私的人。解釋前,先說明此處所指的極端自私是屬於少數的心理病態或道德缺失症等情況,他們情感貧乏、缺乏罪疚感和羞恥感、擁有反社會行為等人格障礙。

心理學學者Abigail Marsh的研究發現,非常無私的人,大腦杏仁核較常人大8%;相反,極端自私的人大腦杏仁核則較常人細20%。其次,非常無私的人對於別人感到恐懼的偵測能力較常人強,而極端自私的人則比普通人弱。此外,非常無私的人大腦杏仁核對恐懼表現呈現高反應,相反極端自私的人的反應卻很低。

為何人會自私?不少研究指出自私與低自尊有關,根據「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有時人們為了維持或提高自尊,可能偏向將成功歸功於自己的努力,卻將失敗歸咎於外在因素。另外,發表於《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通報》(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的一項研究,調查美國芝加哥229位中年人於十年間的孤獨感及自私程度,發現孤獨感強烈的人也會隨之變得自私。

研究者解釋孤獨感令人渴求自我保護,孤獨感本來能夠推動我們與人建立聯繫,但長期如此則會降低生活質素,令人失去動力解決問題,導致我們只顧自己而放棄社交。儘管我們為了生存都有着所謂自私的特質,但真正的無私,在一個調整到心理健康的人身上還是存在的。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黃仲遠、李秋婷 港台節目《捉心理》,逢周日晚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一台播出。
欄名: 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