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教養方式#有錢人#沒錢人

發佈時間: 2020/05/08

教養方式#有錢人#沒錢人

「你有沒有找他?」

「沒有,都是由阿仔自己去做的。我沒有找他。」

他是這兩人的大學同學,一個大機構的行政總裁,其中一個的兒子正參加這個大機構的一項比賽,另外一個人聽到之後,就認為應該要找那個行政總裁幫手。他的理據是可以幫到子女的,為何不幫?

美國馬里蘭大學一個社會學家Annette Lareau做了一個研究,以一群小學3年級學生作研究對象。這群孩子分屬12個家庭,有的富裕,有的貧窮,有白人,也有黑色人。

他和研究小組會去拜訪每個家庭至少20次,有時長達幾小時,主要觀察他們的家庭生活。但要求受訪者不要理會他們在做甚麼,他跟他們說就當他們寵物般,只做自己便可以了。研究人員就這樣拿着錄音機和筆記簿,跟着他們一起去教會、看足球賽,或者去醫院。

或者你仍以為這12個家庭的教養方法各有不同,對,他們之中有嚴格,有放任,也有強勢的,像Helicopter Parents,亦有很隨和的。但研究人員發現這12個家庭,其實只有兩種教養哲學,皆和社會階級有關︰就是有錢人家和窮人家。

有錢人家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沒事做,總要把他們的時間填得滿滿的;而且還常常追問孩子、老師、教練和同學間說甚麼。其中一個孩子,暑假期間便加入棒球隊、兩個足球隊、一個游泳隊和一個籃球隊,他不但上管弦樂團,還要上鋼琴課。但窮人家的孩子最多的是時間,閒暇時間不是參加足球隊,而是和兄弟姊妹和鄰居孩子在家附近玩耍。這些孩子通常玩他們的,父母則忙自己的事。例如一個孩子,他放學後要去教會詩歌班,都是走路去。

中產階級的父母會和孩子講道理,不會只是命令。他們不但不介意孩子頂嘴,還願意和孩子商量,也歡迎他們挑戰大人的權威。如果孩子成績不好,這些有錢的父母會認為是老師的問題而出面干預。例如其中有孩子考不上精英班,他的父母就想盡辦法讓他考多一次,向學校解釋,最後孩子如願考進精英班。反之貧窮的父母則害怕權威,不敢為孩子主動爭取甚麼,只會被動地配合學校的要求或安排。

那個沒有找大學同學幫忙的人,他兒子最終憑自己的實力贏得比賽。在現實世界中,兩種不同的教養方式,沒有是非對錯。或許有人喜歡從結果中看,但賺很多錢、坐上高位,是否就代表一切都是成功呢?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