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家庭教育#既花時間#也要心思

發佈時間: 2020/05/13

家庭教育#既花時間#也要心思

當大家都是IQ140,有些甚至高達200,為甚麼長大以後,他們的成就會有這麼大的分別?

調查研究730個IQ140以上的中小學學生,追蹤他們至成長以後。發現成就最大的前1/5人,幾乎都來自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家庭,他們當中50%的父親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父母花很多時間在他們身上,他們在父母刻意培養的環境下長大。而最差那1/5天才兒童中,1/3父母或母親在初中時已輟學;他們的父母由得他們自由發展。

研究發現,中產家庭的學生機靈、泰然自若、主動穿着打扮,也比較有吸引力。但在自然放任教養下長大的孩子,表現則差距很大。他們在小時候也十分聰慧,6歲時的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好奇心、聰明和才華,令人擊節讚賞。但調查結果卻顯示,這些出身低下的天才兒童,最終還是碌碌平庸,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算是成功。

他們既非基因不如人,也不是腦袋不好或懶惰成性,而是缺少栽培,生活環境不佳,最後白白浪費了天才,沒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中產階級父母的教養風格是刻意培養,他們會積極評估孩子的才華和技能,再加以努力培養。

這兩種風格和方法雖說沒有好壞之分,窮人的孩子比較乖巧獨立、少發牢騷,空間運用方面比較有創意。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刻意培養,其好處是孩子因密集的時間安排,可以常常接觸不同的興趣班,受到許多經驗刺激,比較有機會學習團隊合作,對壓力適應能力也比較強。

他們知道如何應對大人,如何為自己講話,抒發己見;換言之,中產階級的孩子比較有理所當然的感覺,講起話來理直氣壯。

這些孩子已經知道社會的遊戲規則;反之貧窮的孩子,總是與人保持距離、不信任人、保守而拘束,他們不知道如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養兒育女,既要時間,也要有心思。(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