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家

發佈時間: 2020/05/14

歸家

她有一個孩子,將要生第二個孩子,接近預產期時卻常因莫名的不適入院。病房護士察覺她神情有異且經常來回踱步,於是安排我們見面。「我下床後覺得要行雙數的步數才可以回到床上,否則會有不幸的事發生。」臨盆在即才觸發強迫症,背後的心結遏抑了多久?

「即將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你準備好了嗎?」「準備好或未準備好有分別嗎?還不是要面對。」焦慮掩蓋了迎接新生命的喜悅。

童年時她活在父母的溺愛中,盡享豐盛的物質。可是,爸爸在她10歲那年破產,原來他一直隱瞞公司周轉不靈。她的生活遽變︰轉校、搬家。她覺得她的家已不存在了,進大學後便極少與父母聯絡。「我以前恨爸爸,覺得他怎麼這麼愚蠢,製造富有的假象,可是當我為人母後,我恨自己不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由恨爸爸到恨自己鐵不成鋼,與父母未完的心結很容易造成自己成為父母後過度補償︰恨父母偏心的會變得絕對公平,恨父母冷漠的會對子女過分關注。

「你現在比較能夠體會爸爸當時的心情,想原諒他嗎?」她泣不成聲,答案已不重要。「不如先從原諒自己開始,夠好已是最好,不必追求不存在的完美。」她伸出手來讓我握着,我們交換溫暖。

她是美國人,隨丈夫來港。那份為子女的心情,是跨文化跨語言所能同情共感的。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楊健恩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