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亞洲人#數學能力高#刻苦勤力

發佈時間: 2020/05/29

亞洲人#數學能力高#刻苦勤力

「我發現戒了吃飯,瘦了很多。」朋友開心的說。我說笑他會變蠢了,因為有證據證明亞洲人在世界數學比賽中表現卓越,和他們食米有關。

真的有關?或許我們先看看東西方農民的日常工作。

18世紀的歐洲農民,一大早起床工作,中午打道回府,一年工作200天,每年工作的時數大約是1,000小時。他們只在春天播種和秋天收割時節,工作時間較長,而冬天則幾乎都待在家裏休息。

史學家Graham Robb在《The Discovery of France》一書中提到,直到19世紀,法國農民休息的時間比勞動時間還要長。這個時期的法國農村,99%的勞動都集中在春末到秋初這段時間。庇里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的農村,從11月降初雪到翌年3、4月幾乎都在冬眠。有官方報告提到,Burgundy農民在葡萄收成後,把葡萄藤燒成灰化為肥料,把工具修理好後,便整個冬天都待在家裏,連一點簡單的手工藝也不做,完全不事生產,悠悠忽忽地過日子。

但在中國南方便不同了,農民不會一整個冬天都在睡覺。從11月到翌年2月的旱季,還有很多事要忙,像是編竹籃、草帽,拿到市場去賣,疏理田裏的排水渠、修補房子等,家裏的孩子也有粗活幹。到了立春,又回到田地幹活。同樣大小的田地,比起種玉米或小麥,種稻要付出10到20倍的勞力。

據估計,珠江三角洲稻農過的生活,一年工時3,000個小時,實在驚人,特別是這種工作很辛苦,大多數時間都在烈日下的田地裏耕作。他們知道如果不主動、不勤力,便無法保證生活。

勤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一定勤力。在歐洲和美國任何一所大學校園,每個人都可以告訴你,在圖書館裏逗留時間最長的都是亞洲學生。

種稻米的智慧就在於從貧窮和困苦中找到意義,亞洲學童的數學特別好,追本溯源,和這種文化大有關係。亞洲學生的數學成績好,和吃米無關,而是態度,他們跟農業社會父輩般一樣勤力。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