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中美建交#可口可樂#政治意義

發佈時間: 2020/06/03

中美建交#可口可樂#政治意義

今天中美關係面臨嚴峻的考驗,兩國劍拔弩張。曾幾何時,在中美建交後也曾有過一段時間的蜜月期。

在兩國建交前夕,原來有一些安排十分微妙。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在北京飯店簽訂協議,可口可樂撤離大陸30年後重返中國市場。

巧合的是,在同一時間,在北京飯店同一樓層的另一間會議室內,中美兩國正進行恢復邦交談判。

4天後,12月17日,中美雙方發表《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1天後,12月18日,11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宣布改革開放。

1天後,12月19日,可口可樂宣布進軍中國內地市場,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可口可樂重返中國是商業事件,背後卻抹上一層非比尋常的政治意義。

當時,一瓶可樂賣4元,而工人的平均月薪大概是40、50元,十分昂貴。不過,可口可樂帶來的不只是一瓶飲料,還有她背後所代表的西方生活方式和休閒文化。當時物質貧乏,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帶着笑臉,在長城故宮等地方喝着可樂,成了東西文化互動的經典畫面。

40多年過去,可口可樂除了已在中國落地生根,和中國自己生產的許多飲料品牌一樣,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之外,亦代表一個繃緊年代悄然逝去,一種休閒生活已昂然到來。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