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 壯年高危

發佈時間: 2020/06/18

類風濕關節炎 壯年高危

當提起「風濕」,或會不其然認為是老人病;然而亦有「風濕」兩字的「類風濕關節炎」,其病發年齡層卻多是30至60歲的壯年、中年人士。有醫生表示,有女病人早前經照超聲波始發現患上該病,籲如有懷疑應往求診,否則延誤治療恐會影響活動等能力,甚至關節永久變形。

風濕科專科醫生吳善巍表示,華人社會所指的「風濕」定義較為廣泛,泛指天氣轉變引起的關節痛,年長者最常見的是退化關節炎,而「類風濕關節炎」則是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其發病誘因與退化關節炎不同。

女性患者較多 壓力大可誘發

吳稱,在本港估計約0.3%至0.4%人口患類風濕關節炎;而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女性患者比男性多2至3倍,有研究指或與女性荷爾蒙周期有關,「女性月經周期、懷孕、生育及步入更年期等荷爾蒙都會有急變,有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誘因。研究亦指出,類風濕關節炎男患者的睾丸酮較非患者低,故推論睾丸酮有可能有抗炎作用。」

老人家如「風濕」常稱會周身痛,吳醫生稱,類風濕關節炎病徵則包括對稱關節出現紅腫熱痛、晨僵、沒有胃口、疲倦、甚至口乾及情緒低落,而壓力亦可以是誘因。

他稱,一名沒有類風濕關節炎家族史的62歲女病人,以往身體健康,自一月起日夜排隊買口罩,心情非常焦慮、失落,漸漸發現去買餸、做家務,甚至搭小巴提步上車時都會感關節痛,活動困難,其後經肌骼超聲波卻證實手腳多處關節發炎,終確診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經過個半月的治療已有明顯改善。

病情嚴重 或要轉服生物製劑

在治療方面,吳醫生說起初會為患者處方傳統口服改善風濕病情藥物、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和短期過渡性的類固醇;覆診時根據患者的受藥性,發炎指數及痛楚級別去評估,若病情仍嚴重,及有較差的「預後因數」(如高類風濕因子、發炎指數,早期關節侵蝕等),會建議患者提早轉用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藥。

他指出,類風濕關節炎暫未有確切預防方法,只知戒煙會減低風險,如證實患上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於急性發炎時應讓關節休息,可冰敷發炎的關節;當病情緩和時,都要避免使用小關節提取物件;在晨僵時可熱敷關節,並可保持做瑜伽、太極及緩步跑,但避免衝撞活動;而手指則可使用練力膠波、或橡筋等保持運動。

記者︰蔡淑儀

編輯:林子豐

美術:陳超雄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