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建築與公平社會的夢想

發佈時間: 2020/06/19

民主建築與公平社會的夢想

巴黎龐比度中心、波爾多法院、倫敦希斯路機場第5航廈和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第4航廈都是出自意裔英國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的手筆。這位2007年普立兹克建築獎得主親自撰寫的自傳和建築編年史《建築的夢想--關於生活、建築與公平社會》,透過其建築人生的幾個轉捩點,展現一個年幼有讀寫障礙、不懂繪圖的年輕人如何逆轉人生,榮獲最高殿堂肯定的榮譽,以及他對公平社會與氣候變化的正義看法。

凡優秀的建築都會表現出自身的時代,反映科技變遷和時代精神。現代主義主張簡樸,剝掉裝飾而凸顯清晰利落的幾何秩序。但到1950年代中葉,羅傑斯感到現代主義正走向教條式的國際主義,失去時代和風土精神。所以他的作品要展示一種論證式風格、世界大同和人民主義的理想。他相信建築是改變社會和經濟的潛在力量;主張要找出自己的建築語言,理解材料、文化、地景和社會,以及應用科技來解決當下的問題。

於1998年落成的波爾多法院,就是為了探索「人與公平」,關心民主,讓當地市民更了解公民的權利,重新思考司法建築的目的。換言之,在他的設計哲學中,法律運作就是以人民為依歸,公義應該是透明和在眾人面前得到彰顯,因此他將這所法院設計成民主教室,屬於波爾多公共領域的一部分,而不是罪與罰的堡壘,讓司法制度沐浴於南法的陽光下。

他亦相信「包容開放公共空間是一種人權,就像人民有權利得到像樣的健康、食物、教育和居所。」不同階級、信仰和種族的民眾和活動全都在此交融共處,是一種城市文明和公平社會的表現。所以他大多數的作品都會在地面創造貼合人性的公共空間,如2015年完成的利德賀大樓(Leadenhall Building)可看到7層樓高的公共領域,於倫敦相當罕見。

身為建築師,他比社會學家更致力關注不公平制度威脅着社會紋理,設法弭平貧富懸殊問題,和反思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所以他提倡以「耐久長壽、彈性適用、低度耗能」的建築,來應對環境,對待維繫我們生命的代謝系統,締造可持續發展的緊密城市。

讀畢全書,發覺可以不當成純粹談建築的書,反而關乎如何實現更好更美的居住場所和更公平社會的夢想、人類未來的願景。(閱讀建築篇之二)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晧忠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