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無表情礙社交 新手術助改善

發佈時間: 2020/06/29

面癱無表情礙社交 新手術助改善

面癱不但令容顏受損,難以表情達意,長遠更會影響社交、以至心理。有整形外科醫生指出,面癱主要成因與控制面部肌肉的神經綫受傷或感染,引致神經功能障礙有關,但傳統的手術僅能改善外觀的對稱性,新型的「動態重建」手術如配合物理治療,就可訓練「面癱部位」作出一定表情,令病人恢復更自然。

面癱成因眾多,但主因離不開「第七條神經綫」。整形外科專科醫生陳肖龍表示,第七條神經綫主要用作控制面部肌肉,如因感染或受傷而受損,會造成神經功能障礙,令人面部歪斜、流口水、流淚,眼睛無法閉合,或閉合不全,「單邊面癱最常見成因是神經綫受病毒感染,但中風、創傷或腫瘤亦可能導致。」

致眼皮閉合不全 眼角膜恐易受損

陳醫生續稱,一般檢查時會先安排病人接受磁力共振掃描,以確定病因,若是病毒感染導致,多會處方類固醇等藥物,一般用藥愈早,治癒機會就愈高;至於因腫瘤導致的面癱,一般需作手術治療,「像惡性腮腺瘤較易引起面癱,除手術外或要配合電療和化療治療。」

即使面癱的成因是良性,但長期面癱難免有後遺症。陳醫生解釋,面癱一般不會致命,但如眼皮長期閉合不全,容易引致眼球乾澀不適,增加異物入眼機會,長遠會增加眼角膜受損發炎風險,甚至對視力造成永久性損害。此外,如長期說話無表情、漏風等功能性不便,亦容易對病人的心理、情緒和社交造成負面影響。

他表示,曾有患者面癱10多年後,因要出席孩子婚禮,才鼓起勇氣做重建手術,「即使手術重建未必能百分百回復以前的模樣,但外觀和功能改善足以令病人重拾自信,病人手術後很滿意,更特意拿了婚禮上的照片畀我睇。」

「動態重建」手術 配合物理治療

隨着時代進步,治療面癱的手術亦由過往的「靜態重建」,進化至「動態重建」。陳醫生稱,靜態重建手術較簡單,過往亦為大部分醫生所採用,惟因手術只能改善外觀在靜態時的對稱性,故病人做面部表情時,面癱一側仍舊「一動不動」,感覺仍然是「不對稱」;至於「動態重建」,手術時間一般長達6至8小時,且術後要持續接受物理治療訓練,令患者學會控制肌肉。

陳醫生解釋,動態重建多在大腿內側截取一條肌肉(股薄肌),再移植至面癱部位,並重建動脈、靜脈和神經綫,「因醫生一般會以嚼肌神經取代失去功能的面神經綫,故患者亦需訓練腦部用新神經綫去控制肌肉。」在訓練時間方面,他稱年輕人一般花數月可重新控制面部肌肉,但年紀大的患者,因腦部學習能力較慢,或要花1年時間才可以控制。

記者︰脫芷晴

編輯:林子豐

美術:陳超雄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