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濕濕」兼畏光 恐患致盲疾病

發佈時間: 2020/07/17

「眼濕濕」兼畏光 恐患致盲疾病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被記者拍攝到「眼濕濕」,引起坊間一番討論。有眼科醫生稱,眼睛如出現紅筋、流眼水,兼少許畏光,常見成因包括乾燥、敏感、眼睫毛油脂分泌多及眼結膜鬆弛;若明顯畏光,需檢查會否有機會患上如青光眼等致盲疾病。有中醫亦稱,若情況反覆或持續出現,宜進行檢查以診斷。

眼科專科醫生陳偉民表示,用眼過度會令眼球的微絲血管擴張,如情況嚴重或過分乾燥、有搓眼習慣等,則會令微絲血管爆裂,即眼白中出現小紅塊。

流眼水 或眼睛過勞及敏感

他稱,4種常見情況會令眼睛出現紅筋及流眼水的情況,分別是長時間看電子產品、書籍等,令眼睛過勞而致乾燥;接觸刺激性或致敏物質如花粉;眼睫毛油脂分泌多令眼皮瞼發炎;以及眼結膜鬆弛不時刮到眼睛等。

陳醫生稱,以上情況都可使用眼藥水、抗敏感藥等方法解決,「雖不致盲,但卻影響生活及眼睛健康」,呼籲應留意讓眼睛適時休息,建議可服用含維他命A、C及葉黃素的食物,如魚類、不同蔬菜組合等。他提醒,若只是坐着亦會淚流不止,要用紙巾印乾,屬不正常情況,應求醫斷症。

澄明堂中醫眼科中心註冊中醫師許佩珍表示,當有刺激,如異物入眼、強光、煙塵、風吹時,條件反射下眼皮一般會迅速閉合,或增加眨眼頻率,眼球表面的血管會輕微擴張,淚水分泌增加,以圖沖走刺激物,緩解不適,因此會出現突發眼紅伴流淚的情況;倘若入眼的異物未能隨淚水湧出,可用生理鹽水或洗眼水把異物沖走,但要留意不能揉擦,以免異物深入眼內。

中醫診治 兼考慮內臟情況

許醫師又稱,中醫診斷外眼病時,會根據五輪學說觀察病位,考慮內聯的臟腑,如眼瞼屬脾、眼白屬肺、黑眼珠屬肝、內外眼角屬心等。一般而言,新發的、痕癢的,或伴感冒症狀的,多從外感風邪考慮,長期持續的要避開致敏原及加強體質鍛練;而眼皮紅腫疼痛,則多從脾胃濕熱毒考慮;至於眼瞼紅腫濕爛,分泌黏稠多則為濕熱,兩者治療時需要配合清淡飲食效。

另外,許醫生稱眼白紅赤色鮮,伴腫痛多為實熱,淡紅伴乾澀多為虛火;至於大片結膜下出血則要因應顏色、新舊,分清虛熱、實熱抑或血瘀,此時應避免提重物、用力閉氣排便、劇烈咳嗽等,因有機會使情況惡化。而黑眼珠環圈紅赤、怕光刺痛、視力減退則多從肝肺考慮,並檢查角膜有否疤痕損傷,形成翳膜,治療用藥亦會有分別。

記者︰胡靜嫻

編輯:林子豐

美術:陳超雄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