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北京填鴨#舌尖上的外交 #幕後功臣#基辛格秘密訪華

發佈時間: 2020/07/24

#北京填鴨#舌尖上的外交 #幕後功臣#基辛格秘密訪華

今日中美關係走向極度危險方向,41年前,中美卻以洪荒之力,促成建交,改寫了全球政經格局。促成邦交的除了兩國元首外,還有「一位」意想不到的幕後功臣,它就是聞名中外的「北京填鴨」。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正式訪華,標誌着兩國關係破冰。前一年,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來華摸底,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十分着緊。

基辛格在中國只會逗留48小時,期間與周恩來會談了17小時。在1971年7月10日中午前,雙方仍未取得任何進展。有見談判膠着,周恩來話鋒一轉,向基辛格提議︰「我們不如先吃飯,烤鴨要涼了。」當日午宴的主菜正是北京填鴨。

席間,周恩來如數家珍向基辛格介紹北京填鴨的吃法,並親自為對方夾上鴨肉,放在荷葉餅上,配搭素有「國酒」美譽的貴州茅台,美酒佳餚打破剛才在談判桌上的僵局,賓主盡歡。據說這頓飯後,會議取得積極進展,並促成翌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和8年後的中美建交。後來,有人更把這頓飯稱作「烤鴨外交」或「茅台外交」。

據內地媒體引述,周恩來曾經27次以北京填鴨宴請不同的外國政要,足證這一道菜在外交舞台上的威力。半世紀過去,北京填鴨依然是中國外交戰場的重要武器。

事實上,以北京填鴨作為中國國宴,最適合不過。追溯歷史,早在南北朝炙鴨一詞已出現在古籍上;及至南宋,烤鴨成為臨安、即現今杭州市的名物。隨着朝代更替,烤鴨技術轉到北京,成為明、清兩代的宮廷御膳。

正宗的北京填鴨,定必使用以填餵方式飼養的北京白鴨,由選鴨、充氣、燙坯、晾坯、烤製,送到餐桌前經過20多個工序,很考工夫。製作方法繁複,吃法亦講究︰喜歡酥脆口感,可趁熱片下鴨皮吃,此外亦可連皮帶肉片下來,加入甜麵醬、蔥段、黃瓜及蘿蔔條等口感清新的配料,放在荷葉餅或空心芝麻餅內吃,皮脆肉嫩、肉汁豐香,令人齒頰留香。

在改革開放初期,百姓家庭月入只有60至80元,一隻烤鴨便索價8至10元。隨着經濟騰飛,人民收入增加,北京填鴨再不是高不可攀的宮廷御膳或國宴料理,而是朋友聚會、旅遊打卡也能吃到的平民口味。

中美關係的走向,見證了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更沒有永遠的朋友;不過,北京填鴨是少數食品中,始終在當代中國的政治舞台中佔一席位。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