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的世界啟示錄

發佈時間: 2020/07/31

COVID19的世界啟示錄

2020將會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一年,想像不到的,預算不到的,都發生了。COVID19帶來了全球性的改變,疫情蔓延,全球都被迫停下來;lockdown,當人類被迫自困時,天空卻變藍了,自然生態得到了輕微喘息的機會。

英國經濟學家Kate Raworth提出了「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為經濟、環境與民生規劃出一個新的平衡方案,經濟發展要低於「環境極限」,亦要建基於「社會基礎」之上,應助人活於「安全的環境及公正的社會」。

人類的發展永無止境,超越了生態環境的極限,這些年來已有不少的警號,如地球暖化、冰川消失、異常的天氣、極強的颱風、蝗蟲為患、疫情出現等。現在是迫切的時候讓我們作出重大的改變,否則沿此軌道走下去可能是文明的自我滅亡。

聯合國於2015年發表了邁向可持續發展(SDG)的17項目標,希望在這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在健康的星球上過着富有充滿活力和平的生活。縱觀世界,不少建築師都向着同樣的目標努力,就如台灣的半畂塘環境整合,他們以節氣建築為理念,建造天人共好的建築及環境,其「若山」、「若水」、富貴三義美術館等作品,表達了「把自然帶回人,把人帶回自然」的願景。

新加坡的WOHA建築事務所,在環境日益敗壞的狀況下,以其建築再建21世紀的花園城市:高密度且可持續,亦有社會價值的城市建築。他們的Oasia酒店、新加坡藝術學校,以及2018年獲得世界建築大獎的「綠銀共居」高齡垂直村落等,都為城市帶來更多的綠化、更多的社區空間、更多的生態效益。而北歐建築更是在此方面佔領先地位,建築師BIG的8 House和The Mountain「山」住宅、焚化爐結合滑雪場等,每一項目除了是創意超脫外,同樣帶來對環境和人的裨益。

希望以此作「筆講建築」專欄的最後一篇,呼喚所有人的共力,改變此軌道。亦在此感謝多年來關愛此專欄的讀者,希望後會,能有期。(編按:「筆講建築」專欄到此暫告一段落,多謝香港建築中心多年來對本報的支持,也感謝讀者對本欄的喜愛。)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翠兒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