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孟青
胡孟青

單車升格必需品

發佈時間: 2020/08/05

單車升格必需品

新冠疫情期間,為減少國民感染風險,歐美各國紛紛推出「無車計劃」,巴黎、倫敦更提供單車補貼,美國亦改造街道,增設單車專用通道。至於香港,不少來自受疫情重創行業的人士,為生活為開飯,轉型送外賣,單車、頭盔及外賣袋成為最基本搵食架生,穿梭於大街小巷,單車已被升格成必需品。

英國及日本某些城市的單車舖,銷售都大增,以日本一家單車連鎖店為例,6月銷售按年升了43%。

近好幾年,踩單車已是相當盛行的運動,既健康又有環保概念。疫情後,單車的需求更加上升,同一時間受制於供應鏈的生產延誤或其他因素,很多單車品牌庫存卻處於低水平,有市又有價。一部單車,價錢差異極大,中產至愛的,平均動輒都要數萬元一部,總之愈輕就愈貴。我對單車認識有限,但從朋友中了解,其實毛利頗高,事關單車架目前最常用材料是碳纖,成本其實不高。單車的用料愈來愈升級,零件亦一樣,現在已經電子化,所以既有銷售增長又有毛利提升的概念。

報道亦提到,除疫情帶動需求,另一原因是全球主要城市的單車設施,例如單車徑不斷增加,都帶動更多喜好者加入。

提起單車徑,當年參加單車節之前,三五成群也到過單車徑練過幾次。香港單車徑建造成本上很落本,但設計上卻不用心,一條長長的單車徑,小女子每踩10步左右,就遇上幾條膠柱路障,以我的體型及平衡力,只能夠踩10步就落地推一推,避開路障。政府可能用心良苦,卻鍛練了我的體力。有報道指出,今年稍後新界又將有一條單車徑落成,風景宜人,很想找來當年單車節戰友聚聚舊,踩個痛快。但我仍然討厭那些減速路障,對路人保護有限,對踩單車人士更明顯是不信任表現。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胡孟青 港媽、財經評論員
欄名: 留給囝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