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落馬洲#邊界望鄉#近鄉情怯#洛夫

發佈時間: 2020/08/07

落馬洲#邊界望鄉#近鄉情怯#洛夫

「說着說着/我們就到了落馬洲/霧正升起,我們在茫然中勒馬四顧/手掌開始生汗/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亂如風中的散髮/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遠山迎面飛來/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

1979年,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詩人洛夫,在余光中的陪同下,登上落馬洲瞭望台,眺望一河之隔的祖國,寫下經典的《邊界望鄉》,這是其中一段。

當日春霧氤氳,在望遠鏡中隱約看見的故國河山,數十年未聞的鷓鴣啼叫……他感到近鄉情怯,可惜咫尺天涯,「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流露有家歸不得的落寞。

洛夫是湖南人,1949年以學生身份離開內地,抵達台灣。一別40年,跟家人隔絕,母親離世亦無法回家奔喪。他曾說過,對於自己在媽媽生前沒有服侍,死後不能盡孝,感到痛苦悲哀。

50至80年代,像洛夫這樣專程到落馬洲的人很多。當時中國尚未改革開放,有些人想進入中國有點天方夜譚。於是思鄉的台灣人和好奇的外國人,都走到與內地邊界綫最接近的落馬洲,透過肉眼和望遠鏡遙望內地,就連美國前總統尼克遜都來過這裏窺視神秘的中國。我也曾經多次帶外國朋友到那裏。那些年對岸烏燈黑火,一片荒蕪,放目四周盡是農田,從深圳看香港是一片嚮往。

1980年經濟特區成立,深圳發展一日千里,高樓林立,經濟飛躍,由人口2.6萬的邊疆小鎮蛻變成常住人口逾2,000萬的創科之都。人均GDP由1979年的606元,急增至18.3萬元;生產總值僅次於上海、北京,位列全國第三,發展之快讓人眼前一亮。

反觀落馬洲還是數十年前的模樣。90年代開始談論的落馬洲河套區發展,前年卒之動工,稍後將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滯後的發展速度,不禁被一河之隔的深圳比下去。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門打開,兩岸關係緩和,遊中國再不是夢,落馬洲瞭望台變成落馬洲花園。

1987年10月,台灣開放老兵回鄉探親。相隔40年,大江東去,英姿煥發的小伙子回頭已是白髮蒼蒼。1988年,洛夫終於回家了,「對一個海外遊子來說,衡南是我永遠的夢土,是連着我和祖國的一根臍帶,也是一塊永遠不能磨滅的胎記……雖然我的人和肉體一直在海外漂泊,但精神、作品卻在家鄉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安棲之處。」

套用他的名句︰「為何雁回衡陽,因為風的緣故。」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