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中國天眼#尋找外星人#星空奇遇記

發佈時間: 2020/08/17

中國天眼#尋找外星人#星空奇遇記

前幾天凌晨5時,香港有幾十粒流星劃過長空。浩瀚宇宙,燦爛繁星,千百年來人類對天上星宿的探索從來沒停止過;而中國人多把對星空的想像,寫成詩詞。

相比起偉大的登陸火星、天宮一號等航天科技,地上的天文觀測似乎微不足道,卻也舉足輕重。1989年,中國第一台自行研製的2.16米天文望遠鏡,在河北興隆觀測基地落成。現在來看不算甚麼,可是當年卻是劃時代,屬全亞洲最大。

改革開放後,中國一直在航天領域急起直追,除了積極發展火箭飛彈、人造衛星及載人任務外,同時在天文觀測科技深耕細作。

10年前,興隆觀測基地再添一台「郭守敬望遠鏡」(全名為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簡稱LAMOST),技術上突破大視場與大口徑難以兼得的難題,為中國光學望遠鏡研製寫下新里程碑。

截至2018年中,LAMOST對外發布1,000萬餘條天體光譜,成為世界上天區覆蓋最完備、巡天體積和採樣密度最大、統計一致性最好、樣本數量最多的天文數據庫。

朦朧夜空,更見清晰。

今年1月,被譽為「超級工程」的「中國天眼」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在貴州開放運行。作為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能夠接收來自宇宙深處的訊號,有助科學家發現更多未知星體、宇宙現象和規律。除了專於觀測脈衝星、星際導航、中性氫和尋找星際分子,終極目標還包括搜尋外太空是否有其他生物。

天眼的工作像篩子,就是從浩瀚如煙的電磁訊號中,先把天體和人工訊號排除掉,然後找出有用訊號。除了這種「望天打卦」方式外,還會向特定的目標天體送「秋波」,主動發出訊號。

下一個月「中國天眼」這個對外星人的搜尋行動,將全面展開。由落後他人到世界第一,由被動觀測到主動探索,中國天文科技正開展星空奇遇記。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