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李焯芬#現代大禹 #治水、治學、治心

發佈時間: 2020/08/19

李焯芬#現代大禹 #治水、治學、治心

1972年6月18日豪雨成災,在香港大學校長宿舍附近的旭龢道發生山泥傾瀉,山泥衝毁大廈,造成數十人死傷。李焯芬教授笑說,港大校長徐立之說他的工作就是要保護校長的安全。

李焯芬是土木工程系的專家,他放下加拿大的優薪厚職和發展機會,跑遍中國四川、青海、寧夏等荒僻地方,參與中國的治水工程,防止長江和黃河的水土流失。30年來為中國的水力發展勞心勞力,曾參與多個核電站、大壩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被譽為「現代大禹」。

他昨天出席團結香港基金和公共政策研究院舉辦的「團結卓爾論壇」,以「治水、治學、治心」為題,發表演說。他說香港地少山多,遇上雨季風季,雨水滲入,泥土失去穩定性,故山泥傾瀉問題無日無之。林彼得教授建議,不如在斜坡蓋上混凝土,便可解決問題。但過了一些日子,土牆變得灰灰黑黑,既不好看又不環保。

李焯芬說當時有工務局支持,又得有馬會的資助,在90年代中,香港大學開展了使用土釘加固邊坡的研究。土釘就是在有山泥傾瀉危險的斜坡鑽孔,孔多而深,然後灌入混凝土以穩固泥土流失,然後再在外面加固工程,最後還可以在斜坡上種草種樹,美化環境。

事實上,過去10多年已經很少發生因山泥傾瀉而導致的死亡事件,而這個土釘固邊坡的方法已在世界各地廣泛使用,包括了中國內地、英國和加拿大。

李焯芬教授既是水利專家,也是佛學名家,他的佛學小故事深入民心。

治水難,治學更難,治心最難。他說,治水和治心有共通之處,治水失控,氾濫成災;一個人情緒經常不穩定,失控時可能做些令自己後悔的事,情緒失控一樣會氾濫成災。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