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李焯芬#面對疫境 #心靈修復#《心經》

發佈時間: 2020/08/21

李焯芬#面對疫境 #心靈修復#《心經》

日前提到水利專家李焯芬,發明以土釘加固邊坡的工程,為香港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山泥傾瀉危險;他又是佛學名家,他的佛學小故事,亦為心煩意亂的港人,提供一道心靈修復工程。

他在出席團結香港基金和公共政策研究院舉辦的「團結卓爾論壇」時,以「治水、治學、治心」為題發表演說,提出做甚麼也要學習饒宗頤教授自學之道,就是勤奮、專注和創新。

他說一般大學教授一生有300、400篇論文,已經叫了不得,但饒公卻有1,000篇學術論文,還有超過100本著作,就是因為饒公一生心無旁騖,勤奮又專注。李教授建議無論想做任何事,做研究、還是做甚麼工作,離不開勤奮和專注,這是基本要求。

過去一年,由社會事件到新冠肺炎疫情,港人遇到很大困難,他說其實香港過去也經歷過不少逆境,例如亞洲金融危機和金融風暴,他引用饒公於當時寫下《心經》去勉勵港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在深入的禪定中,察觀到世間萬事萬物的出現和發生,都是有其成因(因緣)的;能洞悉其成因(以及因緣生滅的道理),就能夠坦然面對,從而渡過難關。李焯芬稱此為「因緣觀」,相傳是釋迦牟尼當年在菩提樹下證悟的兩個道理之一。

另一道理是「四諦觀」,即苦集滅道。問題出現,麻煩來了(苦);找出問題的根源(集);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滅);然後落實解決問題方法(道),問題便解決了,亦沒有麻煩。

今天,饒公當年寫的《心經》,已放在大嶼山昂坪的「心經簡林」,每一道風吹過,就像替港人唸了一遍經;亦提醒我們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