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rey Ng
Audrey Ng

9號風球下的教育

發佈時間: 2020/08/24

9號風球下的教育

上星期本港掛起今年首個9號風球。望着窗外橫風橫雨,大樹彎腰,借機會跟兒子談論颱風,向他播放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的片段。看畢後,一起討論颱風的影響。

「Adrian,剛才的10號風球是不是很猛烈?還記得打風會帶來甚麼影響嗎?」

我拋磚引玉,提議一人說出一個︰「媽媽記得有房屋水浸呢。」

「浸到停車場去!」「還有屋頂被吹走。」「樹都吹斷了!」「廣告招牌都塌下來。」「遮都吹爛!」「大廈玻璃都破了。」誇張而真實的風災片段,讓孩子印象深刻。

介紹颱風影響之餘,還延伸至對錯或道德討論。

「記得有人在打風時跑到海邊看浪嗎?結果怎樣?」我問他。

「成身濕晒,吹到跌倒滾地。」孩子一邊憶述,一邊笑。

「是呀,你覺得打風時出街對不對呢?」我續問。

以為3歲的孩子定會說「當然不行」這種非黑即白的話,誰知他的答案出乎意料之外,他說︰「他們想出去便出去囉。」孩子一臉沒所謂的說。

雖然我不知他的價值觀何來,雖然答案超乎想像,但這正是親子討論的好處,讓媽媽可以了解他多一點。

他說的沒錯,每個人都擁有颳風出街的自由,但「可以」出街是否等同「應該」出街?

剛好片段中有一個跑到碼頭觀浪的人,因為水淹碼頭而後無退路,被困於孤島上,正好作為例子︰他的行為,除了令他個人身陷險境之外,亦關聯救援人員的工作,權衡種種,打風出街,到底應不應該?

這其實是一個很深的議題——自由與道德規範,如何拿捏?相信未來,我和孩子在生活上還有很多探討機會。

(本欄逢周一、三刊登)

撰文: Audrey Ng 80後P牌媽咪,由懷孕280天起分享陀B湊仔歷程
欄名: B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