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紹榮
謝紹榮

慎防財經「標題黨」

發佈時間: 2020/09/16

慎防財經「標題黨」

今時今日傳媒經營困難,不少報章編輯或網絡主播為了吸引大眾,大都淪為「標題黨」,即標題最緊要「吸睛」,懶理標題與內容是否關連。類似例子如恆河沙數,而最近便有一則新聞因標題夠「爆」而吸引了筆者目光。

話說早前香港積金局公布了截至2020年第一季MPF數據,以「永久離港」為由提早取回MPF的個案約有7,600宗,所涉及金額約12.95億元。由於單看這兩個數字,難以看出甚麼實質含義,因此編輯必需要找個參考時段作比較。那麼選擇哪一個參考時段較為合理呢?

「港人走佬」夠吸睛

如與2019年第一季數據相比,大家便會發現以永久離港為由提取MPF的個案和被提取總金額,分別增加約12%和約32%;但假若與2019年第四季相比,以上兩個項目則各自減少近10%。

前者是分析員較慣用的「年度同比」分析,而後者則是直接與上一季度比較,含「路徑依賴」意味。言歸正傳,作為一名標題黨員,究竟會選擇使用哪組數據來撰寫標題呢?答案當然是第一組數據,皆因「港人走佬」標題夠吸睛。

最後,請容筆者補充一些資料。自2016年至2019年,以永久離港為由提取MPF的個案宗數,按年順序如下︰32,700宗、36,500宗、33,800宗和30,300宗。由此可見,2020年第一季錄得7,600宗,根本不用大驚小怪。此外,媒體常以「MPF流失總金額」來反映港人走佬的嚴重程度,然而這種做法卻忽略了每年港股波幅也很大。那麼透過比較每年MPF流失總金額,真的能夠有效反映問題嚴重性嗎?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謝紹榮 跨國保險集團前亞洲區投資管理總監 本專欄推廣個人財務教育
欄名: 錢以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