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沙甸魚做罐頭 事出有因

發佈時間: 2020/10/29

沙甸魚做罐頭 事出有因

抗疫在家,又不想餐餐煮食或吃外賣,大家有沒有開罐頭沙甸魚吃?大多數人首次接觸沙甸魚大都是裝在罐頭裏的。沙甸魚英文名Sardine,因為最初在意大利薩丁島(Sardinia)附近被大量捕獲而得名。但由於連續捕撈,薩丁島周邊的沙甸魚愈來愈少。幸好分布於世界其他地區的沙甸魚,仍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將食物用罐頭保存常被認為起源於1810年,發明者是法國人阿佩爾(Nicolas Appert),起初目的在解決長期在外征戰的法國士兵的糧食問題。而罐頭沙甸魚直到1824年才出現,同樣來自法國的科林(Joseph Colin),發展出以罐頭油浸沙甸魚的保存方法。他以阿佩爾的加熱殺菌方法為基礎,並採取英國人以錫製罐頭取代瓶子的做法,把沙甸魚切除內臟和魚頭,以大火快煎,然後浸泡在裝滿油的罐子裏,再以高溫殺菌後保存出售。

為何用沙甸魚要製成罐頭魚?主要原因有兩個。因為這類魚體內有極為密集的刺,直接食用很麻煩。腌漬和加熱處理能軟化這些細刺骨,可以和魚肉一同被吃掉,還能提供比吃新鮮魚更多的鈣質。如果嫌多刺吃得麻煩,不如索性不吃?沙甸魚的蛋白質含量很高,卻不耐保存,即使冰鮮口感依舊會打折扣,因此製成密封罐頭是長時間保存以便食用的理想方式。除了蛋白質豐富,還含有Omega-3脂肪酸,是人類需靠外攝取的營養物。大部分魚類都含脂肪酸,但沙甸魚的含量尤其高,更含有維他命D及多種礦物質,大家是否現在就想開一罐呢?

(本欄逢周三、四刊登)

撰文: 馮兆寧 香港電台第一台《藍地球》,逢周一至周五播出,為聽眾帶來世界不同類別知識。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