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梓靈
鄭梓靈

同悲同喜就是好?

發佈時間: 2020/12/22

同悲同喜就是好?

當連結婚誓詞都要說「貧病疾苦、甘苦與共」的時候,我們很自然會以為,夫妻之間應該同悲同喜。

但當一個人承受壓力,另一個人更應成為支柱和出口,一起憂心忡忡一點也幫不上事情。

停止要求事事要有共識或達成一致,有些時候是要自己負起責任來,尤其是情緒問題有感染性。愈是深愛,愈是親密,傳染性愈高,如果不忍心將自己的負能量傳給另一半,就必須自己先堅強一點,嘗試將感受和想法分開來。

心理學者Murray Bowen提出「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理論,其中一項理論便是人有把思考和感覺分開來的能力。

缺乏這個能力的人,常常無法客觀思考,動不動就情緒化,特別容易被身邊人影響情緒,會人云亦云。他們也會為反對而反對,只求和你緊緊地黏連在一起,將與別人情緒同步視為感情親密的表現。但這樣對關係來說未必健康,得出的可能只是兩個飽受壓力而不快樂的人而已。

相反,懂得將思考和感覺分開來的人,就算心裏很在乎你,也不會跟你一起沉下去,比起宣洩情緒,他更加想理清思緒。

他會提出些客觀的解決方法,或者為了解事情來龍去脈而展開理性討論,但如果另一半是無法將思考和感覺分開來的人,很容易在這一步大吵收場,理性討論變成「你態度不好」、「你根本不上心」之類的情緒爭拗。

或者我們應該欣賞另一半的冷靜,欣賞他們會用另一個角度看待事情,不要用有多情緒化來量度愛意,對方的表面反應不似預期也不必感到被背叛,對方不消沉不代表他不着緊。同樣,當你樂極忘形時,有另一個人保持審慎,才能避免樂極生悲。

撰文: 鄭梓靈 暢銷書作家。即使身處逆光,愛一直在身旁。Fb︰ sirena.cheng.fanpage
欄名: 逆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