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人治社會下的道理

發佈時間: 2021/01/25

人治社會下的道理

去福建看土樓是指定動作,永定客家土樓,圓形土樓,富客家傳統色彩,又具歷史價值,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十分吸引,卻也令人深思。

像福建西南山一帶,地勢險峻,基本上遠離人煙,野獸出沒,盜匪亂竄。農民聚族而居是出於實際生活需要,能互相照應之餘,也可以共同對付外敵,而且儒家文化傳統,安土重遷,客觀上亦提高族群的凝聚力。

這些村落,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他們怎樣管理?福建西這群山中,過去全縣連一條像樣的路也沒有,村裏遇到甚麼問題或人事糾紛時,怎樣解決?

沒有具體法律條文,只靠口耳相傳的家鄉俗例。用現代社會的觀點看,人治不比法治好。不過,中國幾千年帝王管治,一個龐大帝國,人口眾多,千山萬水,皇權雖大,惟縣府老遠,交通不便。故所有村落都是靠道德制約,一些不成文的規矩如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守望相助,若出現任何爭議或人事糾紛,往往由村內長老居中調解,眾人不得有異議。

另一個應該叫風評,這個人好、那個人壞,一傳十,十傳百,鄉裏村內人人都是「判官」。如果一個人在村內幹了壞事,他不是不可以繼續在村內生活,但會一世人都抬不起頭來,即使他的下一代也一樣。

離鄉別井,不是不行,而是可以去生存的地方少。千百年來,沒有土地,不知道如何維生,若幹了醜事,就更加顏面掃地,可說永不超生。

這便是有歷史以來中國社會的管理模式,在道德倫理的無形規管下,維持相對合理的社會運行。沒有法官,卻有法律的影子。

(本欄逢周一、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