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孝忠
馮孝忠

治心病和治身病同樣重要

發佈時間: 2021/02/05

治心病和治身病同樣重要

前文提過日本在職婦女出現在家工作焦慮症候群,疫苗帶來了治新冠病毒的希望,但更多報告和數據顯示新冠病毒在全球所帶來的心理和精神問題仍在蔓延。

日本去年10月的自殺人數(2,153)比死於新冠病毒(2,087)的還要多,對女性和學生的影響較大。一份範圍頗廣泛的調研得出一些觀察,更令人感到無奈,以英美為主要調查基礎,疫情為高達75%的青少年帶來或多或少的焦慮和精神沮喪問題,較嚴重的可能會濫藥,構成自殺觀念。成人的問題一般以擔心和焦慮為主,因疫情而需要隔離、因家庭收入下降影響了生活質素等,都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但政府投入抗疫的資源,卻只有1%分配給有關精神健康和心理輔導。在香港,遙距教學對較低收入家庭的同學的影響也較大。

《大般若經》裏有句話︰「佛說菩提心(智慧)是因,慈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於究竟(成就佛果)」。慈悲是不分宗教和哲學的普世價值和人性,若我們有經濟能力,可各自因應能力和取向,去支持一些非牟利機構在這方面的工作。

佛教道理中有所謂「六種波羅蜜(智慧)」,布施波羅蜜包括法布施(宣揚佛法)和世間布施(物質善捨),都是修行、正念,能累積善果。基督教義也有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在《孟子》裏也可以看到儒家的本義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感恩我們有布施的能力,其實是一種福報,亦是較容易的善行。

如果我們要力行布施,首先要自己情緒商數夠高,或是經過禪修靜心,經得起對疫情的煩惱和恐懼、抗疫疲勞、社交距離對身心的衝擊,才能散發正能量,感染和輔導他人。有一位很有親和力的法師最近這樣教導︰「現階段我們能做的就是以慈悲心彼此護念、關懷和祝福,也請大家務必落實個人健康防護,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在工作與生活處處多一點用心,就能降低風險,平安無事。」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沙士疫情時說過︰「看不見的無常考驗着我們,一時的慌張、驚恐難免。讓我們放下擔憂或輕忽的心,關懷他人,造福自己,勇敢面對;永遠需要給自己一些希望,心安就有平安。」我覺得非常受用,待在家中時大家感到情緒起伏時,可以嘗試練習觀察呼吸、禪坐、靜觀,紓緩一下,法鼓山、佛光山、梅村(一行禪師)等道場都有網上練習。(本欄每月首周五刊登)

撰文: 馮孝忠 太平紳士,現任恒基兆業首席財務總監,並擔任多項公職。佛教徒,專修淨土法門。
欄名: 在世佛學,如此,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