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茹
陳靜茹

過年習俗的教養意義

發佈時間: 2021/03/05

過年習俗的教養意義

中國人過新年有許多習俗,以前因為年紀輕,對很多習俗不大了解,加上香港是東西文化交滙之地,於是自恃年輕新潮開放,更因為工作忙碌,對不少習俗或無暇兼顧,或有所抗拒,常常自動將之化繁為簡,甚至化簡為零。這的確能省下不少時間,但人年長了,回頭一望,就發現「損失」了很多。

過新年時張燈結綵,大事圍聚慶祝,四處拜年互訪,年年如是,有沒有想過這些習俗背後的意義?

原來不少傳統習俗其實也有它的文化底蘊以及意義,當我們跟着父母去做,長大了帶着自家的孩子去做,就是這些文化與意義的最佳傳承方法,當中甚至具有教養的意義,例如以下的新年習俗:

揮毛筆寫春聯︰以前孩子小時,曾與之一起趁迎新年寫「福」字揮春,寫了一大堆貼到大門上去;但因為小孩缺耐性難堅持,沒有深耕,結果孩子長大後字體仍然像小孩。今天目下香港青年的字體「不堪入目」,相信亦與少練毛筆字有關。寫毛筆字除關乎漢字文化之外,字是人的衣冠,其實亦牽涉別人對你的印象與觀感,作用不下於衣飾。

吃團年飯︰中國人重視吃團年飯,除了吃一頓好的以慰年來的努力之外,其實亦寓意「豐衣足食」。民以食為天,豐衣足食當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團年飯能促進親情的凝聚與依附,亦給孩子創建家庭的歸屬感。

張燈結綵︰中國人過年喜歡買桔買鮮花等裝點家居,亦寓意新一年花開富貴、凡事吉利順遂。貼貼春聯、揮春,亦能增添歡樂氣氛,春聯的祝福亦讓人有所希望和期盼,喜氣洋洋的高漲氣氛,很能培養人的好心情,是一劑很好的心靈養分。

拜年互訪︰拜年能讓久違的親友見面,互相關心慰問一下,這在今天孩子總活在虛擬網絡世界的時代尤其重要。網絡的聯繫與真正見面總有分別,節慶互訪能維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亦是一項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上佳渠道。如果你不想日後抱怨孩子變成宅男宅女,或與家人親友疏離,可以由拜年互訪做起。

(本欄逢周五見報)

撰文: 陳靜茹 一子之母,現職中醫師。平素熱愛生活,熱愛工作,提倡環保。
欄名: 執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