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採礦影響難估計

發佈時間: 2021/03/26

深海採礦影響難估計

智能手機、電動車,以至再生能源設施及電網,都廣泛使用鋰離子電池,其關鍵成分都可從開採「多金屬結核」中得到。而深海正是蘊藏大量多金屬結核的礦床。

支持開發海床的理由有3類:首先,為了紓緩迫切的氣候危機,需要加快各種低碳技術的發展,但稀有金屬短缺,加上目前又未研發出成熟的替代電池技術,深海採礦無可避免;第二,回收稀有金屬涉及大量人力物力,開支比採礦更貴,開發新礦床更符合成本效益;最後,傳統的陸地採礦過往一直涉及環境污染和侵害人權的問題,對生態和社區影響深遠,深海採礦則採用尖端的自動化技術。

不過,很多環保團體和科學家認為,現時學界對於深海環境的認知仍然有限,加上過去絕少有人為活動干預,很多深海物種可能無法適應開發海床造成的干擾而滅絕。

其次,深入海床鑽探的過程會導致沉積物被洋流帶走,擴散到開採範圍以外的海域,最終影響很多依賴海洋進行經濟活動的國家和社群,涉及的經濟損失難以評估。

因此,專家和環團都要求在進行足夠研究之前暫停在深海開採,同時推出措施支持回收電池金屬,源頭減廢,減慢採礦的需求增長。曾有研究指出,如果有更多政策規範去提高生產效益和推動回收,稀有金屬的需求可以大減6至9成。

最近英國就宣布今年會落實新法例,強制生產商向消費者提供替換零件及維修服務,長遠減少電子廢物數量,值得香港仿效。作為消費者,我們是否要反思,怎樣不要助長以環保為名的過度開發和污染呢?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周澄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