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療的認知誤區

發佈時間: 2021/04/22

催眠治療的認知誤區

有求診者第一次見面就要求我替他施行催眠,理由是「想快些好」。相反,也有求助者拒絕我對他施行催眠的建議,深怕被人操控。前者以為受催眠者只要閉上眼,讓催眠師工作,睡醒之後病況就會立刻好轉。後者卻害怕催眠如洗腦,控制他的思想行為。二者同樣反映人們對催眠的誤解,以為催眠可以控制人的思想。

其實,受催眠者是掌控整個催眠的人,過程中他並不是真的睡着了。他的腦部活動十分活躍,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催眠師的提示下,積極進行探索。因此有人說,所有催眠都是自我催眠。

有一次我替一位被家暴的女士進行催眠,我的提示圍繞在放鬆和建立自信。完結之後,那位女士告訴我,她在過程中看到三座高山,她奮力攀過崎嶇的山路,超越高山,之後來到一個草原,她卒之可以感覺放鬆,對自己離開困境的信心倍增。我意識到這三座高山其實代表了她從前三個慘痛的經歷,而催眠過程令她重拾信心,在困境中找尋出路,是奠定日後治療成功的基石。

催眠和其他心理治療一樣,成功的基礎在於治療師和接受治療者的信任關係。治療者在治療師的引導下,靠着自身積極的參與和投入,發揮自癒能力。可以說,治療是從外,但痊癒卻是由內發生,從自我能力呈現開始。

撰文: 潘惠玲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