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
王弼

不時不食的傳統智慧

發佈時間: 2021/05/18

不時不食的傳統智慧

疫情影響,王弼在溫哥華被困多時,有家歸不得,惟有積極面對,其中一個方法是認識新朋友,在附近的酒吧湊到一批酒友,差不多每天下午的Happy Hour,大家都會啤一啤。

西人的酒量很厲害,一喝最少4、5杯,王弼比較養生,一杯起兩杯止,一定配一點小食,避免空肚喝酒,而且不會天天啤酒,有時會喝紅酒、白酒,有時會喝黑啤。老實說,Happy Hour菜單上的酒精飲品質量不會太好,多喝無益,老外們大杯大杯的喝非常傷身。

西方人的飲食已受跨國食品製造商壟斷,它們的市場推廣手法相信大家不會陌生。記得小時候外國的早餐粟米片打進香港市場的時候,天天在電視賣廣告,牛奶倒進粟米片的鏡頭,拍得頗有美感,廣告裏的媽媽穿得時尚漂亮,孩子們個個精靈可愛,令當時無知的我,覺得凡吃粟米片作早餐的都是上等人,而且還要日日吃,我就嚷自己的媽媽不要再給我吃白粥油炸鬼,改吃粟米片。幸好媽媽買了兩盒回來,之後又轉回白粥油炸鬼,或者隨意在街尾麵包舖買個菠蘿包或腸仔包。如果那時天天吃死美式早餐,很可能我已變成癡肥,思維也變成像許多美國人搬單純。

西方因為工資高,許多事情如家居維修、清潔、託兒等,都要自己落手落腳做,加上一份正職,生活透不過氣來,許多事情只求方便,所以連鎖快餐店和超市的廉價加工食品,放進微波爐叮5分鐘即食等產品大行其道。

這些食品偶爾吃沒有大問題,問題是這裏的人天天吃,不但影響身體,更影響情緒。例如對腸道有益的益生菌(研究指出,益生菌不單有助消化,更有助情緒),加工食品就不能提供。難怪傳統社會如日韓,有吃味噌和泡菜的習慣,提供天然的益生菌。

益生菌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加工食品只有卡路里,卻缺少許多養份,大家不要小看加工食品攻陷西方後對其社會淪落的影響。東方人愛吃新鮮食品,而且不時不食,確實有傳統智慧,良好的習慣不要隨便放棄。

說到這裏,溫哥華的斑點蝦當造,又平又靚,又是大舉入貨飽餐一頓的好時機。(本欄逢周二刊登)

撰文: 王弼 曾任基金首席經濟師、智庫行政總監、生物工程師等。不認為當社會上的1%有甚麼問題,鼓勵讀者以晉身1%為榮。
欄名: 一巴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