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怡引入新機械臂 換關節更精準

發佈時間: 2021/05/20

港怡引入新機械臂 換關節更精準

關節隨着年紀大而老化是無可避免,傳統換關節手術或可一勞永逸,但卻依賴醫生技術及經驗。港怡醫院引入機械臂系統,截骨的精準度可提高至98%,同時可避免誤傷其他軟組織,病人康復速度亦可更快。有病人因膝痛而不良於行,工作和家庭生活都大受影響,做關節置換手術後健步如飛,更有望重拾最愛的足球運動。

關節炎會令病人會出現疼痛、腫脹、僵硬、降低靈活度等病徵,當中以膝關節發炎最常見,而關節置換是治療方法之一。港怡醫院關節置換中心總監忻振凱指出,傳統換膝手術依賴骨科專科醫生的經驗,術前只在平面圖像上規劃,並以傳統工具截骨,再徒手植入關節假體,「如果醫生經驗不夠,容易出現誤差,風險相對比較高。」

截骨出界即停 減傷周邊軟組織

忻醫生續稱,若手術出現誤差,長遠或令病人要再次換膝,而機械臂手術則使用三維電腦掃描,放置假體精準度可由傳統80%增至98%,機械臂截骨時亦會有安全範圍,如「出界」會即時停止運作,減少損傷周邊軟組織,配合新的非骨水泥假體更可延長使用壽命。他續指,醫生以往只能靠手感判斷骨頭周邊軟組織的張力,若太緊會令病人不適,太鬆又會影響步行,機械臂則可準確量度。

港怡醫院在今年3月底完成首宗以機械臂進行的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方先生本身是交通部警員,自小熱愛踢足球,多年來都有關節痛,直到2018年感到膝蓋無力及痠痛,起初仍不以為意,但痛楚漸漸影響步行,不但要暫別綠茵場,上班亦只能做文書工作,連與太太外遊都不能盡興,「不想老婆一個人去行街,硬住頭皮去行,但行不到半個鐘就要搵地方坐。」他坦言,即使上司體諒,但難免影響晉升,且痛楚亦令心情變差致易發脾氣,最終在同袍及朋友建議下決定換膝。方先生手術後3個多小時已可自行用步行架走路,出院時更毋須用枴杖。他稱,現時已可再做鐵騎士,甚至可與女兒行山,最大心願是重返球場踢波。

大部分病人 一個月已康復七八成

忻醫生指,大部分病人都可接受機械臂手術,但因手術要在骨頭打鋼釘,年紀大有骨質疏鬆的病人易有骨折風險;大部分病人一個月後已可康復7至8成,半年以上可完全康復,但仍建議往後每隔1至2年照X光,檢查假體情況會否有異。

記者︰李卓謙

美術:陳超雄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