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海山科研團隊
關海山科研團隊

腸道大腦互影響 行為健康同維持

發佈時間: 2021/07/30

腸道大腦互影響 行為健康同維持

腸道微生物可透過多種途徑影響腦部。腸道微生物透過分泌代謝化學物質,直接進入血液、再到達腦部。如有腸道菌能製造醋酸鹽(Acetate),有實驗指出它能透過血液到達腦下丘(Hypothalamus),刺激腦部抑制食慾。近年發現腸道和胃壁都有一種神經細胞(Neuropod cells),這種細胞能令腦部直接感知腸道中的化學變化,如食物及腸道微生物分泌等。

腸道微生物亦間接影響腦部。例如腸道菌會透過激活腸道內分泌細胞(Enteroendocrine cells),使它們分泌荷爾蒙到全身、間接影響腦部。另外,部分腸道微生物能影響免疫細胞與發炎反應,從而間接影響大腦。

近期有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會影響其宿主的社交行為。發現無菌小鼠和正常的小鼠在面對同種個體時,無菌小鼠的社交表現量較低、而在血液中卻有較高濃度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酮(Corticosterone)。可見腸道菌能透過控制皮質酮、影響小鼠社交反應。團隊更發現,腸道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能影響壓力腦神經迴路、減少壓力和增加社交行為。

大腦的反應也會影響腸道。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患者當中,有44-84%同時有抑鬱/焦慮症。從綜合研究中發現,同時有腸易激及抑鬱/焦慮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亦較低。亦有研究指出,催眠治療(hypnotherapy)能紓緩腸易激症狀,亦對腸道菌組成有些微影響。可見除了益生菌外,精神健康治療亦可對腸易激疾病有幫助。

科學界正不斷研究微生物群--腸--腦軸之間的關係,也為有神經系統疾病,如腦退化症、抑鬱症、自閉症等,提供新治療方式。目前仍需更多研究和臨床測試,發展以調節腸道菌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方法。(本欄逢周五刊登)

fb專頁:www.facebook.com/probiolife.first

網址︰www.hskgene.com

撰文: 關海山科研團隊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教授、食品研究中心主任、海山基因及益生活有限公司創辦人
欄名: 益生第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