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灼培
溫灼培

為何英鎊乏長遠前景?

發佈時間: 2021/09/03

為何英鎊乏長遠前景?

英國於去年底從歐盟手中得到一份優厚的脫歐協議,當中大部分英國出口到歐盟的貨品均可獲免關稅進入。受惠於該份協議,英鎊自去年第4季便展現出升勢。到了今年,因英國民眾接種新冠疫苗較其他國家快,其經濟有望率先從新冠疫情中重啟,驅使投資者更積極吸納英鎊,並一度把英鎊滙價推至11港元之上,重返2016年10月脫歐公投前水平。一時間市場似乎對英鎊前景改觀了不少。但英鎊具備長遠前景嗎?

英國政治上進退失據

當分析貨幣,尤其長遠走勢,筆者會以宏觀大方向作衡量,短暫的經濟數字變化、貨幣政策走向反而是次要。始終,一國貨幣的強弱實際上是在反映一國之國力。英國為了脫歐,得失了歐盟;而在政治上為了選邊站在美國的一方,也衝撞了中國。全球3大經濟體,美國、中國及歐盟,英國就得失了其中兩個,但美國似乎又未能給予英國太多經濟上的實質好處,就是與英國的雙邊貿易協議,到現在仍未達成。面對這樣的形勢,英國經濟以至其貨幣前景又怎不令人憂慮?

英國近期與中國之間的政治摩擦日增,相信有關情況不用筆者多說,例子多不勝數。例如英國停用中國電訊設備,又與美國及其盟國在印太地區進行軍演,這些都是當中例子。至於英國又是如何得失歐盟呢?回憶於2016年,歐盟還在處理自2010年爆破的「歐債危機」尾聲中,當時市場對歐盟這「概念」信心尚未完全回復之際,英國突然說要脫歐,這做法無疑是對當時正陷於危機的歐盟落井下石。經歷了瓦解邊緣,試問歐盟往後會如何看待英國?

由於英國地緣上位於歐洲,經濟又嚴重依賴歐盟,約5成出口均輸往歐盟單一市場,而歐盟不論是經濟體又或市場均倍大於英國,換言之,在英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關係中,話語權明顯是在歐盟的一方,可想像日後歐盟在每事上會不斷挑剔英國,就如最近發生於北愛與愛爾蘭邊境的爭拗問題上。預期類似情況會不斷發生,並會拖累英國經濟長遠發展。一國貨幣主要反映其經濟實力,當英國經濟逐步轉弱,英鎊滙價前景將如何,大家可想而知。

當然,貨幣是相對的。由於筆者同時看淡美元大方向,假使有關估計正確,料也會紓緩當中英鎊的下跌壓力。但如純粹作為投資,而非有任何實際用途,筆者建議避免沾手英鎊。

(原文刊於9月2日《經濟通》)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溫灼培 恒生銀行首席市場策略員
欄名: 真知灼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