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把「圖畫」美圖 變如詩「如畫」

發佈時間: 2021/09/10

把「圖畫」美圖 變如詩「如畫」

旅行,在大自然中,欣賞的是自然美。

很翹口?但懂得欣賞,也不是自然而來。

之前講過17、18世紀進行過壯遊(Grand tour)的人,他們從英國出遊巴黎,再由南法東往意大利,並不認為阿爾卑斯山美麗。那只不過是阻礙他們前往意大利的一座大山,甚至覺得它討厭。

中古時代西方人不像東方人「懂得」欣賞風景,當時社會重視規範和秩序,追求的是人類征服大自然,塑造文明的能力,他們又怎會懂得欣賞自然世界的景觀。但隨着一小部分旅人對「美」和「靈性」的探求多了,於是心境也改變了,看的景觀也不一樣。

哲學家盧梭起了關鍵作用。他是瑞士人,又是作家,在1761年出版《La Nouvelle Héloïse》小說,歌頌瑞士的美景。他對歐洲知識分子頗有影響力,勾起了19世紀歐洲人對阿爾卑斯山的好奇。

之後英格蘭牧師William Gilpin的《Observations on the River Wye》,吸引很多人湧往威爾斯的湖區;我曾經追隨他寫蘇格蘭的足迹,走訪蘇北高地的湖泊。他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把畫作由傳遞某種宗教信息或者名人畫像,變成純粹的自然風貌,充滿美感。

簡單的說,是把picture「美圖」變成picturesque,為「圖畫」賦予如詩般優美的「如畫」來。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