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免疫治療 肝癌存活延長逾倍

發佈時間: 2021/09/24

新免疫治療 肝癌存活延長逾倍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每年新病例達1,800宗,專科醫生表示,本港80%肝癌患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因初期無病徵,發現時多已屬晚期,只能靠藥物治療。有研究顯示,新一代免疫治療組合較傳統口服標靶藥,生存期可延長逾1倍,亦減少副作用。

51歲的小儀是乙型肝炎帶菌者,2018年確診第3期肝癌,需停工治療及做手術切除腫瘤,惟同年底癌細胞已轉移至盆骨,需接受電療,2019年中再度復發,需接受第2次手術及服用標靶藥。

她指,服藥後出現副作用及抗藥性,包括食慾不振、高血壓、手指及腳趾嚴重甩皮致無法穿鞋,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幾度停藥,直至今年2月出現耐藥性,因疫情嚴重而停藥至今,現只接受紓緩治療。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子謙表示,本港80%肝癌患者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估計香港有十分一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或曾感染乙型肝炎,其中20至30%會出現肝硬化,10%會演變成肝癌。

早期無病徵 發現多已晚期

他指,早期患者一般無任何病徵,故發現時多已屬晚期,出現右上腹疼痛、發燒、皮膚及眼睛泛黃、小便呈茶色而大便呈淺灰色、食慾不振等症狀。他說,只有約20%早期肝癌及肝功能較好患者可做手術切除,晚期以藥物治療為主,過去10多年採用口服標靶藥物(TKI),近年則出現免疫療法藥物組合,以阿替利組單抗(Atezolizumab)激發免疫能力對付癌細胞,配合抗血管增生藥(Bevacizumab)抑制腫瘤不正常血管增生,可有效延長生存期,及延緩副作用。

免疫療法藥物 副作用較少

他稱,臨床研究針對500名晚期或已轉移的肝癌患者,分別採用口服標靶藥及免疫療法藥物組合作對照,結果前者生存期中位數為13.4個月,後者為19.2個月;其中在華人身上更為顯著,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由11.4個月增至24月。

他解釋,免疫治療組合可延遲食慾不振、疼痛、黃疸及腹瀉等症狀,亦較少出現手足皮膚副作用,而最常見副作用為高血壓、疲倦、蛋白尿,但可以藥物控制。

他表示,要預防肝炎演變成肝癌,應定期每3至6個月進行肝臟超聲波檢查,以及定期檢查肝炎病毒指數,可服用抗病毒藥物抑制病發。

記者︰謝雅寶

美術:陳超雄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