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當年旅遊浸溫泉 助提高社會地位

發佈時間: 2021/10/08

當年旅遊浸溫泉 助提高社會地位

旅遊浸溫泉做Spa幾成潮流。日本人有溫泉地圖,台灣也有不少時鐘溫泉,歐洲各地也有不少著名溫泉,例如德國巴登-巴登(Baden-Baden)、法國Aix-les-Bains、英國Bath和比利時Spa都是熱門景點。

歷史上很多地方的人都沒有洗澡習慣,可能因為水資源不易獲得,亦可能衞生常識不足;故19世紀歷史學家Jules Michelet說中世紀是「不洗澡的1,000年」。不過,這說法比較籠統,早在希臘和羅馬時代,公共浴場已十分盛行。

公共浴場還具治療作用,17世紀已有記載比利時Spa的泉水可以「去痰,暢通肝脾和消化系統、減輕炎症等」。最難得的是,這些溫泉名勝仍然出名,今日的Bath,除了可以一洗旅途的累贅,更保留了2,000年前羅馬浴場的風貌。

去巴登-巴登,是去德國西南Black Forest時順道一「游」,她原是溫泉療養地。馬克吐溫曾說若在巴登-巴登浸溫泉,「10分鐘忘了時間,20分鐘忘了世界」,我認為有點誇張,但整體感覺仍是很棒。

這些溫泉療養城市的興起,又與17世紀壯遊時期蓬勃有關,變成行程上必去的療養地方。當年巴登-巴登內,甚至有醫生教授養生,「飲礦泉水、泡溫泉池,加上運動鍛練」。

來這些水療浴場的人都是非富則貴,既有豪華住宿,又有庭園劇場,舞會遊樂,演變成今日鄉村俱樂部的雛型。之後風靡一時,王室貴族、國家元首、政治人物和翹楚都爭相到訪。

音樂家布拉姆斯(Brahms)為創作Lichtenthal Symphony,走到巴登-巴登尋找靈感;作家歌德每年都走到水療浴場待上4個月,並維持了20年,他還曾在Karlsbad遇上貝多芬。

當年去水療浴場,果然有益身心,除了有益身體健康外,還可提高社會地位,有助心理健康。跟現代人去做spa,不忘拍照出po一樣。(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