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少權
潘少權

世博雄心Vs文化交流

發佈時間: 2021/10/13

世博雄心Vs文化交流

若不是疫情,一定要去杜拜參觀這次世界博覽會。2010年上海世博,參觀了整整一星期,仍然目不暇給,令人讚嘆。

世界博覽會,是在世界各地巡迴展出每個國家在工業、科技和藝術上的成就;世博原稱萬國博覽會,170年前第一屆在倫敦舉行,英國人用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用「Great」一詞,取其偉大、雄奇和一流之意。目的是藉此展現英國技壓群雄、傲視全球的輝煌成果,宣揚大英帝國的成功。

博覽會在一座大型園區內興建許多小建築,這些小建築由參展的國家或企業展現他們的非凡創意、商品和活動等;共展出超過13,000多件展品,蒸氣機、農業機械、織布機等推動工業革命的機械當然矚目。

那一屆來自美國的展品,是一把左輪手槍、一副假牙和一個尼加拉瀑布模型,以今日標準,看似啼笑皆非,但當年地理阻隔和技術水平,展品具吸引力。部分當時的劃時代展品,後成為1852年成立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和1857年成立Science Museum的展品基礎。

之後巴黎和倫敦爭相舉辦世博,法國先引入萬國廊(Rue des Nations)概念,讓兩側建築物展現不同國家的建築風格,成為日後世博園區的雛形;到1889年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竟推出殖民展示區,既有美國殖民地原住民村落、柬埔寨吳哥窟複製品,還有埃及開羅一條街,在在展現殖民統治者的霸氣。

博覽會展期長達6個月,繼後展覽園區被夷為平地,雖然被批評不夠環保和投入大、虧損多,但能夠讓遊人在短時間內接觸世界文化和知識交流,也是好事。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潘少權 喜旅遊 穿梭南北東西 愛讀書 探索中外古今
欄名: 天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