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野豬福音 人類有望聽懂動物語言?

發佈時間: 2021/11/18

野豬福音 人類有望聽懂動物語言?

本港近日野豬新聞多多,又因和警察「開拖」,被當局下令獵殺,現在市區野豬「走得摩」,肯定「無鼻哥」。如果野豬懂說人話,不知此刻會對我們說甚麼?動物有自己的語言嗎?寵物主人們都覺得有,包括我,很多科學家亦說有,探索動物語言不是新鮮事,但難度高兼花時間,不過有愈來愈先進的人工智能(Artficial Intelligence, AI)就不同了,它正在幫我們解答有關問題。美國一個提倡保護水下世界的組織Global Underwater Explorers近期發表文章,談到有關利用AI了解鯨魚在說甚麼的科研計劃。

計劃名叫「鯨豚繙譯倡議」(Project Cetacean Translation Initiative),由國際科學團隊進行,成員來自知名學府及研究機構,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Google研究院和《國家地理》雜誌等,滙集多個範疇專家包括密碼學家、語言學家、海洋生物學家之類,當然還有AI領域的人才。他們試圖做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運用最前沿的技術,破譯抹香鯨的語言,實現人鯨對話。

他們的研究對象,是被認為具智慧的抹香鯨(Sperm whale),所有生物中,抹香鯨擁有最大的腦,某些方面與人類相似。科學家相信抹香鯨具備有意識的思考、豐富的情感,可以表達愛及痛苦之類。簡單來說,今次的計劃將透過傾聽、解讀抹香鯨的聲音,學習與牠們交流,但過程殊不簡單。首先從各種傳感器收集及記錄鯨魚發聲通信和各種行為的數據,協調並處理非常龐大的數據,解碼並構建鯨魚交流模型、結構描述系統。之後通過一次次的交流式實驗,改善鯨魚的語言模型。

在先進技術層面,今次借助先進的AI,包括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以及其他各種技術。團隊會部署鯨魚監聽系統,是一種新穎的水下監聽網,可研究數百平方公里範圍的鯨魚群。用來分析鯨魚生活行為的,除了大數據運用,還有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研究分析抹香鯨數十億個交流「代碼」,將聲音與特定背景聯繫起來。另外亦應用數據可視化技術(data visualization),結合聲音及圖像,更易明白。團隊下一步將開發互動聊天機械人,與抹香鯨進行對話。

座頭鯨唱歌出唱片

古代水手聽到鯨魚聲,不知道是甚麽,於是傳說是美人魚歌聲。上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聲音來自鯨魚,源於美國科學家監聽蘇聯潛艇時,意外捕獲這些聲音。後來包括「鯨豚繙譯倡議」顧問Roger Payne在內的科學家發現,鯨魚會唱歌溝通。雄性座頭鯨一次唱歌或數小時,一首歌甚至可唱超過一日。一如我們,牠們會重複歌曲一些段落,反覆尖叫、呻吟地重唱10至20分鐘,不知是否就是副歌?美國一直沒對外公布有關發現,直到60年代工程師Frank Watlington將錄下來的鯨歌,交給生物學家Roger Payne研究。1970年,兩人將鯨歌整理成專輯,發行唱片《座頭鯨之歌》(Songs of the Humpback Whale),座頭鯨因此成為鯨魚中發行過最多唱片的。《國家地理》雜誌曾將此曲一部分【按此】作為隨刊附贈推廣保育信息。

《座頭鯨之歌》亦掀起聲勢浩大的鯨魚拯救運動,人們意識到這些歌曲的演唱者是被人類大量屠殺很多年的動物,爆發大規模抗議。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決定,10年內暫停全球範圍內商業捕鯨,同年美國《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也頒布生效,目的在保育及管理海洋哺乳動物,包括鯨豚類,免被人類騷擾、捕獵、傷害,標誌大規模捕鯨時代結束。無心插柳之間,軍事研究引發了物種保護運動。很多的成功,都來自微小的初衷。

今天,人工智能已被證明在破譯古代人類語言上很有作用,借助它,我們將來可能擁有繙譯不同動物語言的「Google Animal Translate」也說不定。以跨學科研究方式,融會貫通才能更全面、深入的了解鯨類以至其他動物的交流方式。AI和語言學的進步,使得今次比過往的研究更有成功希望。「鯨豚繙譯倡議」負責人說,將來有關發現有可能重塑人類對自己在地球所處地位的理解,事實上計劃的宗旨是造福人類,同時造福其他動物,達到人與自然生物和諧共處。

如果我們有一天知道野豬們在說甚麼,甚至和牠們交談,那麼就可以叫牠們不要在市區穿梭,多些去鄉郊happy,又或者在撲殺牠們之前,聽聽牠們想說甚麼,而不是動輒製造流血。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