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張勇

中西醫對「脾」理解大不同

發佈時間: 2021/11/19

中西醫對「脾」理解大不同

一般市民對中醫的「脾」所代表的意義,其接受和認知程度恐怕較西醫界還要高。因為中醫所講的「脾」要比與西醫的「脾臟」複雜得多。

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臟」,定義上不大同。西醫的「脾臟」即Spleen,可算是一種淋巴器官,因它可以產生淋巴球與單核球,並含有可以製造抗體的漿細胞。此外,脾臟也是人體一個備用的造血工廠,在正常情形下,人出生後身體的造血功能是由骨髓負責,萬一骨髓發生病變,無法發揮造血功能時,脾臟和肝臟將重新製造紅血球。

中醫的「脾」與「胃」相表裏,主肌肉與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脾的重要功能為主運化和主統血,在情志方面,憂思可以傷脾。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所謂「脾為後天之本」,即強調如果脾胃功能正常,飲食均衡,則全身五臟六腑和經絡氣血都會跟着旺盛,人會較少生病,也較長壽。事實上,臨床觀察大多數長壽的人,他們的脾胃功能和食慾確實比多病的老人好。因此讀者若希望自己能長命百歲,首先要調養好自己的脾胃。

由此可知,中醫把「脾」的理論區分得這樣詳細,是與其用藥治療的分類有關。故中醫也是一套有系統的學問,也是一門科學。

很多西醫覺得,病人怎麼「莫名其妙」被中醫治好時,其實從中醫師角度來看,這樣的理論和治療一點也不莫名其妙,反而是很有道理。例如很多婦女常有白帶問題,尤其是吃了寒涼的蔬果後,透明的白帶會更明顯,但給婦科檢查後並沒有發現發炎現象,此時給予健脾利濕的中藥,常能有很好療效。其他如小兒食慾不振、接受化療的癌症病人、成人功能性腹瀉,一些不明原因的肌肉萎縮或肌肉無力的患者,運用健脾理論,常能大有收穫。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張勇 上醫堂創辦人、註冊中醫師,深獲名人富豪信任與支持,專治痛症、都市病等。
欄名: 名人御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