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路易14與康熙 東西藝術交流記

發佈時間: 2021/12/07

路易14與康熙 東西藝術交流記

中國藝術曾經引領歐洲時尚,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和一些觀念。今天中國人的藝術和西方藝術,看似大相逕庭,其實數百年前,中國這邊也受西方影響,歐洲元素曾滲進中國藝術,例如一些繪畫滲入西洋技法,又例如清朝很有名的琺瑯彩瓷,使用的艷麗顏料就從西方傳入,琺瑯彩在藝術、拍賣界有稱Falangcai,Falang有外國之意,整個詞就是外國的彩、外國的顏色。

這種融合中西底蘊包括西方塗法的清朝古董,價值連城,大約兩年前,一個康熙御製的琺瑯彩瓷碗,在香港拍賣到近9千萬港元。「西學為中,中學固本」,令琺瑯彩這種原本立足於西方的裝飾藝術,能夠在中國出現並且茁壯成長的原因,是「洋為中用」的產物。

中國和歐洲的聯繫,與西方關係的開啟,因着兩個人得以推動,體現出他們的開明。17、18世紀,中法兩國同處巔峰時期,一個稱雄東方,一個歐洲獨霸一方,盡管相隔萬里,兩位君主開始互通「仰慕之情」,中西帝王跨越大洋、橫貫東西方「神交」,他們就是路易14與康熙。很難在歷史上再出現象他們這樣,具有太多相似之處的君王了。他們不僅生活在同一時代,而且都是各自國家在位時間最長君主;康熙在位61年,路易14在位72年。

17世紀起,大航海打通歐洲通往亞洲航綫,一波又一波傳教士涉水到中國,形成規模浩大西學東漸運動。眾多耶穌會教士通過書信和著作,又將中國介紹給歐洲社會。在這種背景下,路易14兩次派傳教士往中國,達到50多位,同時具數學家身份,有的更熟悉天體和地理知識,也有以滿文編成一套西方解剖學著作贈予中國。

其中白晉(Joachim Bouvet)比較有名,被留在康熙身邊教授這位熱衷西洋科學的皇帝幾何學和醫藥學,對康熙影響最大,最受康熙信任和倚重。白晉回國後將來華經歷寫成近10萬字報告呈遞路易14,後來以《康熙帝傳》為名出版,除了對康熙的文治武功有敘述,對其品德、性格、生活、愛好等方面都有介紹,這本書令路易14和西方對中國帝王有初步認識。

此外,白晉亦繙譯《易經》傳予西方,一些傳教士返法國帶回中文古籍,成為歐洲漢學家研究中國的基礎。另一位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曾用金雞納霜即奎寧,醫好康熙的瘧疾,康熙因此十分信任傳教士,在奏折中常有向他們取西藥的內容,又允許他們在中國傳教,也叫他們協助繪製中國地圖。

康熙「哲人君王」形象在18世紀歐洲引起關注,部分出於傳教士蓄意sell,寫好些,博法國皇帝支持,就可以派更多人去中國傳教。他們將東方描繪為文明富饒樂土,將帝王描寫為學識、道德近乎完美的哲人,將康熙塑造成完美君主典型。例如白晉《康熙帝傳》形容「清朝國庫雖堆滿金銀財寶,但康熙本人卻過着簡樸生活……他熟悉歷代詩詞,寫得一手漂亮書法,不僅對中國科學,而且對歐洲科學也有強烈學習慾望……差不多與您(路易14)一樣,乃統治人世完美無暇君王。」

1688年8月,路易14寫信給康熙,表示再派傳教士到中國,但該珍貴信件輾轉下來沒有送到康熙手,現今保存在法國,中譯大意是︰「最親愛的朋友……我們多年前……為陛下帶來巴黎著名皇家科學院最新奇的科學和天文觀察新知……為了滿足陛下,我們計劃派送同樣教士、數學家們……以便率先抵達您身邊,作為我們崇敬與友誼之表達……」

西學東漸浪潮 曇花一現

路易14的信雖沒送到康熙手裏,但他想與康熙交流的心願從未止息,他派遣的傳教士成為遠隔萬里和中國對話的橋樑,中西文化因而有交雜,一東一西歐亞大陸兩端,兩大文明有過一刻相遇,藝術與學術成為當時中法之間交流的橄欖枝。甚至在個人生活上,康熙本來不喜飲酒,但晚年卻對傳教士所進貢的葡萄酒情有獨鍾,並說「西洋上品葡萄酒乃大補之物」。

然而,這一切終究抵不住文化差異、清廷與羅馬教廷衝突、各自政治更替等,結束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第一次西學東漸浪潮。康熙對西方科學知識的鍾愛和學習,並未演化成時代的風氣,歐亞大陸的交流進入封閉時期沒了戲,康熙與路易14,「神交」像曇花一現,離開了世人視綫。

兩位帝王為了鞏固統治,也都採取過一些嚴酷的獨裁做法,但無論如何,他們都被稱一代君主,文治武功,流傳史冊。一位熱愛科學、哲學,造就「康乾盛世」;一位號稱「太陽王」,被認為是法國史上最偉大國王,為後世留下璀璨的法蘭西,不僅對法國經濟、政治、文化藝術有極大貢獻,而且當今世界流行的法式時尚、香水、女士高跟鞋,以至芭蕾舞都和他有關。兩位中外帝王活在當下、積極開拓的處世態度,促進彼此交流的胸襟,均值得我們學習。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