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建築取材天然

發佈時間: 2021/12/10

隈研吾建築取材天然

隈研吾1954年於日本戰後出生,居於橫濱與東京的都會交界,小時候最喜歡在屋後的竹林探險。他家中3代均對建築很感興趣,當他與妹妹吵着想有獨立房間的時候,他們要各自遞交設計圖--誰於這場家庭設計大賽勝出,便可按其意思設計。

隈研吾10歲那年,東京第一次主辦奧運,爸爸帶他參觀舉辦游泳項目的國立代代木競技場。當時光綫灑入場館的景象深深觸動他,令他立志成為一位建築師。

半個世紀後,隈研吾在建築界享負盛名,並主理2020年東京奧運主場館的設計。他以「生命之樹」為概念,在鋼材結構基礎上,加入大量木材,成功凸顯日本傳統和他個人的建築風格。

他的建築理念名為「負建築」,相信建築不是為了在自然環境中標奇立異,而應在環境中隱身,凸顯大自然的美好。所以他的作品會避免使用混凝土,而是採用當地的自然物料,例如在萬里長城腳下建成的「竹屋」,同時設計亦會考慮光綫、水及地形構造。

隈研吾曾經與不少建築師一樣,認為混凝土是世上唯一的建築材料,並追求創造出奇型怪狀的建築。1992年,日本經濟衰退,徹底改變了他的建築風格。當年東京工作機會減少,他只能轉向鄉郊地區設計小型工程。期間他跟隨一位木匠學習,用了10年時間研究如何運用天然材料。這段經歷令他體會到日本戰後商業至上、西化的建築,令傳統特色流失,自此他致力在作品中呈現日本建築美學。

隈研吾的作品遍布全球,他希望作品能夠以謙遜的姿態豎立,令身處其中的人更深刻地感受到與大自然的親密連結。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朱令筠 香港電台第一台《十萬八千里》,逢周六上午11時播出。新聞裏,有知識,60分鐘走遍世界。
欄名: 《十萬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