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寂寞的嘴

發佈時間: 2021/12/13

不甘寂寞的嘴

「間歇性禁食」近年愈趨普遍,由道家的辟穀、另類生酮飲食,到52輕斷食、168斷食、甚至1212斷食法等,都各有支持者。間歇性禁食的原理很簡單,你要做的就是在一天中連續十數小時不進食。若適當調控,它有可能減輕體重,增加肌肉,甚至提高認知能力,提高生長激素,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物質的因子釋放。但此舉亦有機會降低胰島素,以及與糖尿病有關的脂肪儲存激素等。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飢餓感」絕對是禁食者的一大考驗。

Kuchisabishi(口寂しい)日文漢字「口」字加上寂寞的「寂」,是指嘴空、嘴饞的。寂寞的心導致不甘寂寞的嘴,可能才是我們要打的大boss。其實,飢餓感並非沒有食物加時間軸這麼簡單,時間愈久,不等於會有愈多的飢餓感。飢餓感是由生長激素釋放肽等飢餓素(Ghrelin)調節的,當一個人沒有進食的時間愈長,飢餓素非但沒有快速上升,反而會自我調節下來。

所以,當開始禁食時,要知道飢餓感引起的不適,會一波一波反覆出現。幾天後,荷爾蒙分泌就會適應身體重新調整的飲食時間,飢餓感亦會減退,這就是為甚麼一般人認為禁食的首4天是最難捱的。

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適應飢餓感呢?飲水和睡眠是常見方式,瑜伽中的橫膈膜呼吸(Diaphragmatic Breathing)、念誦和冥想,也可以有效幫助身體去調適飢餓感。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海林 港台第一台節目《哈林奭失眠》逢周日深夜12時,以文化、科技、數據研究角度切入多元議題,看失眠夜的化學作用。
欄名: 哈林奭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