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寧
馮兆寧

1816「無夏之年」 火山爆發教訓在前

發佈時間: 2022/01/19

1816「無夏之年」 火山爆發教訓在前

不知大家有無聽過「無夏之年」(Year Without a Summer),不是甚麼電影,是指1816年。顧名思義,差不多全球都沒了夏天,因為之前一年,火山爆發。南太平洋島國湯加日前火山爆發,報道稱威力堪比1,000枚廣島原子彈,引發海嘯,對整個太平洋產生影響,從新西蘭和日本部分地區,到美國和加拿大等都發出海嘯警告。

說到火山爆發,不得不提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那場改變世界的大爆發,被視為有紀錄以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火山爆發,全球氣候也因此出現異常,令隨後一年的1816年被稱為「無夏之年」。火山大爆發不只影響氣候,造成全球饑荒、疾病、社會動盪、經濟衰退,還間接令美國新增多個州,中國清朝出現「道光蕭條」,由盛轉衰。

1815年4月5日起,印尼松巴哇(Sumbawa)島上的坦博拉火山爆發,科學家之後根據破壞程度判斷,達到「火山爆發指數」(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 , VEI)7級,比湯加估計的5-6級強,指數最高級為8級。噴發前坦博拉山大約4,000多米高,如今3,000米不到,因為火山頂失去數以百億噸山體,即噴掉了山頂。熔岩從火山口噴出,直接或間接造成約10萬人死亡,包括爆發引發的破壞及其後出現的各種疾病等。

爆發將大量火山灰噴到大氣中,高空中二氧化硫濃度劇增,二氧化硫在雲層中與水發生化學反應,造成所謂酸雨。含硫酸氣溶膠積聚在平流層,反射或阻擋陽光到達地球表面,導致北半球平均氣溫下降大約攝氏0.4到0.7度,有說超過2度。

大爆發第二年,即1816年,世界各地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爆發形成的硫酸鹽氣溶膠,或含硫酸煙霧,令太陽看上去變暗,散發詭異紅色之餘,亦阻擋陽光。每年6月對於北半球來說正值一年氣溫最高的夏季,但這一年許多國家和地區迎來6月飛雪、霜凍等災害,就像沒有了夏天,春耕結束,氣溫不升卻持續下降。

北美出現大範圍霜凍,直接為剛萌芽的農作物帶來毀滅性打擊。這一年,農作物幾乎絕產,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農民生存受到威脅。隨之而來的饑荒令民眾生活困苦不堪、饑寒交迫。美國的新英格蘭地區,許多人紛紛搬家,除了改變了日後的農業結構,產糧區從東部轉移到西部。人多聚集一起,還演變出更多新州分,包括印第安納州、伊利諾伊州等。

改變歷史進程的蝴蝶效應

除了美洲,歐洲多國同樣大雪霜凍,《泰晤士報》1816年報道,寒冷天氣正毀滅英格蘭的草場,對農民來說是災難,毀滅大多數人生活希望。廣泛的農作物歉收令歐洲同樣出現饑荒。

亞洲方面,中國也不能倖免,當時正值清朝,許多地區在6月降大雪,東北地區出現嚴重霜凍,這一年許多人在饑荒中度過,據雲南《鄧川縣志》記載,嘉慶21年(1816年)「是歲大饑,路死枕籍。」

據傳昆明詩人李於陽在《賣兒歎》中寫道︰「三百錢買一升粟,一升粟飽三日腹。窮民赤手錢何來,攜男提女街頭賣。明知賣兒難救饑,忍被鬼伯同時錄……」影響不只雲南,對整個中國影響亦巨大,農作失收經濟下滑,經濟史學家吳承明稱之為「道光蕭條」,引發清朝由盛轉衰,國家出現大轉折有不同因素,火山爆發是其一。

火山爆發能改變人類歷史進程,有人甚至將拿破崙在1815年6月,即火山爆發後2個月,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戰役」落敗,也扯上關係,說因為火山爆發後整天「無端端」烏雲蔽天、傾盆大雨,把拿破崙殺個措手不及云云。

科學與文學同樣受影響,農作失收糧價上升,包括馬的飼料燕麥也貴了,馬是當時主要交通工具。有講法指,德國人德萊斯(Karl Drais)苦思尋找替代馬的交通工具,1817年中他展示最新發明,一種依靠騎行者推動,而非由馬拉動的兩輪車,就是今天單車的前身。

1816年7月,英國大文豪拜倫邀請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和其他好友到瑞士度假,雖然是夏天,但由於氣候持續異常,天氣灰暗陰沉,眾人只好待在室內。拜倫邀請大家撰寫恐怖故事,瑪麗雪萊在此機緣之下,慢慢寫出了後世知名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被喻為西方第一部科幻小說,就是誕生於天色灰暗的日內瓦湖畔。另一位波里杜利(John William Polidori),就創作了短篇小說《The Vampyre》(吸血鬼),被認為是吸血鬼題材文學先驅。此外,大自然的陰霾,還影響繪畫風格和文學基調。

1816年,不單是近代最反常的一年,氣候大變,生靈塗炭,但也造就了很多,歷史就是如此不能預估。今天有人說,湯加火山爆發後,太平洋上的二氧化硫濃度上升,有機會形成酸雨和煙霾,亦有指爆發或影響拉尼娜現象的發展趨勢。一場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影響的不光是當地人,還會在全球範圍帶來影響,改變一些事。清朝可以閉關鎖國,但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火山爆發,說火山爆發是蝴蝶揮動了一下翅膀的蝴蝶效應,絕不為過。

撰文: 馮兆寧 資深媒體人
欄名: 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