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茹
陳靜茹

從特殊中看見「特色」

發佈時間: 2022/01/28

從特殊中看見「特色」

我們的孩子可能很「特別」,例如︰特別漂亮、特別聰明、特別健壯、特別跳得遠、歌唱得特別好……也許也特別肥、特別矮小、特別跑得慢、特別坐不定、特別成績差……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們常常超出「正常範圍」,成為比較矚目的一小撮,成為「少數」、「小眾」。

在學習上,「特別的孩子」也包括屬於少數的資優生、自閉生、讀障生、過度活躍生、學習遲緩生等。「特別」也代表了「特殊」。我的孩子也很「特別」,他是資優生(佔總人口2%),也是讀障生(佔人口10%);他是雙重特殊資優生(佔總人口0.06%至0.1%之間)。

這些特別孩子的父母常常憂心忡忡,因為「特別」就意味着一般適合大眾(即大多數人)的教育方式,並不一定能完全迎合子女的個人需要。他們有特殊的學習需要。那學校和家長,究竟怎樣才能協助這些孩子好好地學習與成長呢?

香港正實踐融合教育,早前資深學校輔導員彭樂謙老師的文章有談及此。他提倡首要從觀念上改變大眾,讓大眾從發現「特殊」中去看見「特色」,促進共融;一個友善的學習環境,很重要!

他提到,對於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普遍會以「特殊」的醫學模式角度出發,找出學生所面對的難點,從而設計具針對性的支援方案;這無疑有效,但過程難免將學生的「特質」間接變成了「問題」。

故他認為應嘗試以「特色」的優勢為本,學習欣賞明白每種「特色」的獨特之處。當中一些特色的確可以成為個人優勢,例如有自閉特色的學生,每每擅長於專注細節及有序的工作。只要慢慢培養,你就能從「特殊」中看得見「特色」。

當老師「發現」每一位孩子的「特色」,再嘗試構思及促進一個能夠讓孩子「發展」和「發揮」這些「特色」的空間,在共融的氣氛下,一切事半功倍。

從發現「特殊」中去看見「特色」,很好!作為家長們,我們也該如此!(之二‧完)

(本欄逢周五見報)

撰文: 陳靜茹 一子之母,現職中醫師。平素熱愛生活,熱愛工作,提倡環保。
欄名: 執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