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健儀
方健儀

血氧機的教訓

發佈時間: 2022/02/28

血氧機的教訓

疫症往往與市民搶購的習慣掛鈎,因此大眾連日來撲蔬菜肉類、快速測試、連花清瘟膠囊,還有用來監測肺部功能的血氧機。記得在Omicron爆發前,我訪問過一位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談及一宗有關血氧機的醫療事故,頗發人深省。

當日我們討論低血氧症,即患者血液內的氧氣濃度低過正常水平,心臟會加快跳動,導致頭痛、意識模糊、甚至昏迷。量度血氧濃度的工具,正是看似一個晾衫夾的血氧機。把它夾在病人的手指尖,讀數95%以上屬正常。一向手多多的我,請醫生給我試試。一夾,我的讀數是爆錶的100%,正常得不能再正常。

正當我沾沾自喜時,醫生提我在讀數旁邊,還有一個顯示器。醫生︰「呢個係脈搏,正常會跳動的。」我︰「當然啦,如果脈搏唔跳,我咪即係死咗?」醫生︰「醒目!好耐之前有一宗醫療事故,病人嘅血氧機顯示器無跳動,當值護士見狀,以為部機壞咗,急忙搵另一部機替換。再試,仲係唔跳嘅?當時先發現病人已停止心跳。」

這宗當然是不幸的事故,但更令我深思的是人類與科技的角力。21世紀,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智能手機與電腦,簡單的一條算式,永遠信不過自己心算,要用計數機才安心。太依賴科技的後果,是我們把自己固有的經驗、感覺與常識拱手相讓。很多人頭痛肚痛,很不舒服,正路要求醫,但探熱體溫正常,以為身體沒大礙,及後才發現原來患上嚴重疾病。

「科技以人為本」,即使最高新的科技,都是為人類服務。我爸說過很有道理的一席話︰「食物的食用限期只是科學算式。就算食物未過期,但如果你食落口覺得唔聚財,要即刻返出來,因為只有你先知邊樣嘢啱自己,而唔係由『食用限期』決定。」

電腦雖準,但永遠要人腦先行。常說要愛自己,更要多相信自己。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方健儀 傳媒工作者,包括電視電台節目主持、司儀、大學兼任講師、傳媒顧問等。
欄名: 破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