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柏良
姚柏良

落實文旅融合 提升香港遊內涵

發佈時間: 2022/06/16

落實文旅融合 提升香港遊內涵

筆者過去周末受邀參加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儀式,當日大會加設舞火龍環節,讓我有幸近距離了解和感受因疫情闊別兩年的獨特傳統文化,由插滿香枝的「火龍」巡遊大坑社區一周,瞬間點燃街道氣氛,觀者均歡呼雀躍。

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疫情前每年都吸引着不少海內外遊客訪港,是香港發展文化深度遊的成功例子。而今次開幕的大坑火龍文化館,原址前身是「孔聖義學」,大坑坊眾福利會將此三級歷史建築活化為火龍文化館,成為香港首個、同時保育和活化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十分有意義。

事實上,香港不乏珍貴的文物古迹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外旅客,特別是長途市場的旅客對此頗感興趣,若好好保育發展,文化古迹遊便可成為提升本地遊內涵的一大方向,不僅能突顯香港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更符合本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國策定位,對旅遊業和經濟發展大有裨益。

近月本港與保育相關議題不斷,喜憂參半。雷生春、香港大會堂和回教清真禮拜堂升級為法定古迹,大坑火龍文化館順利開幕;但憂的是珍寶海鮮舫不保、天星小輪及電車也因疫情,經營出現嚴重困難。與保育息息相關的古物古蹟辦事處,現時隸屬發展局,從頂層設計來看,較少從旅遊角度來審視保育古迹的工作,也缺少旅遊規劃的經驗和視野,以致這些珍貴的文物旅遊資源,難為旅遊業所用,亦無法透過市民和遊客重新帶出其價值。若等到拆取消失再來補救,歷史的韻味消失殆盡,更是不能彌補的遺憾。

縱觀全球,文化古迹遊風靡,旅發局亦順應發展,開啟了舊城中環、深水埗深度遊、西九龍漫步路綫等主題活動。文化、旅遊、保育相得益彰,財政預算案預撥出6億元推廣文化古迹本地遊,可見政府亦重視其發展。保育如何真能為旅遊所用,這需新成立文體旅局的重視、協調和推廣,並積極與古物古蹟辦事處有效互動,促進官、民、商多方合作,真正做到為香港重要的文化地標謀求出路,推動多元化的旅遊發展及文旅融合。

(本欄隔周四刊登)

撰文: 姚柏良 香港中國旅行社董事長
欄名: 旅友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