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新生兒肚臍沾水唔抹乾恐發炎 嚴重可成瘡紅腫熱痛兼流膿

發佈時間: 2022/08/05

細菌感染|新生兒肚臍沾水唔抹乾恐發炎 嚴重可成瘡紅腫熱痛兼流膿

胎兒從母體娩出後,醫護人員會在胎兒的臍帶根部將其剪斷及結紮,臍帶剩餘的部分一般會在一至兩星期內乾脫,留下的疤痕就是肚臍。在新生兒期 (臍帶結紮開始至出生後28天),媽媽們需特別注意胎兒的臍部護理,保持臍帶乾爽及清潔,以防臍部損傷或受感染。若臍部護理不當,很容易導致臍部受細菌感染而發炎,西醫泛指這種情況為新生兒臍炎,中醫角度則屬於「臍濕」或「臍瘡」的範疇。

中醫認為臍濕是由於斷臍後護理不當,臍部感受外邪,濕濁浸淫皮膚所致,表現為臍部濕潤不乾,滲出脂水,或見輕微發紅。臍濕日久,濕鬱化熱,釀毒成瘡,則發展為臍瘡,表現為臍部紅腫熱痛,甚則糜爛流膿,嬰兒啼哭煩躁等。《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兒雜病諸候》記載:「臍瘡候,臍瘡由初生斷臍,洗浴不即拭燥,濕氣在臍中,因解脫遇風、風濕相搏,故臍瘡久不瘥。」可見古人對臍部疾患及護理有一定認識。

若家長發現嬰兒有以上臍部受感染的症狀,應盡快帶其求醫,以防病情惡化,減少因臍瘡處理不當,釀成敗血症等重症的風險。中醫治療臍濕以外治為主,臨床用龍骨、枯礬等研末外敷臍部,以收斂燥濕;臍瘡的治法則為清熱解毒,內服金銀花、水牛角、連翹等清熱解毒,配合局部外敷。

「預防勝於治療」,新生兒斷臍後, 應保持其臍部清潔及乾燥,及時更換內衣和尿布,防止尿便及洗浴浸漬;若發現嬰兒臍部滲出脂水,甚至出現紅腫發熱,應及時就醫。

{{hket:inline-image name="image0.jpeg"}}{{/hket:inline-image}}

鄧朗晴 醫師

學歷: 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

工作單位:香港防癆會 -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

您也可能喜歡...